近年来,关于教师师德的批评不绝于耳,比如上课不努力教学下课却利用补习大捞“外快”、逢年过节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礼金、对学生恶性体罚、遇到危险不顾学生只顾自己逃命、甚至利用教师的职业身份犯罪等。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已经够宽容了,教师也可以有多元选择,不选择做英雄、不认同做“红烛”和
就像救火队员遇到火险必须上前、售货员要做到买卖公平老少无欺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底线。有时恪尽职守可能会遇到危险,甚至牺牲,因而有了各行各业的楷模和英雄人物的出现。这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不断充满希望发展的基础,也是各行业能够不断进步并赢得社会起码尊敬的前提条件。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前应该认真想好,对自己的要求已经不能停留在对普通人的要求之上,因为从此开始,学生们的未来和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就把握在你的手中。进入21世纪,全球都在关注教师队伍质量提高的问题,包括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从更大的范围证明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应该与时俱进地加以提高。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在就职前有的国家还要求教师宣誓,使教师能够从心底里尊重和珍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即便是在自由化、个性化、多元化都十分突出的欧美国家,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也都是值得普遍称颂的,没有哪一位教师会大言不惭地宣称要将自己混同于普通人,进而引发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危机和对教育安全感的削弱,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颇为严格。
在我国的历史上,教师始终是最受人尊重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人品、人心,是教师言行举止的感召力。中国古代所强调的“师道尊严”不是要求学习者盲目地崇拜教师,而是要求其尊重教师所代表的、言传身授的先进思想、情感、文化和价值取向。学生的尊重与教师的自重是相得益彰的。可见,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是不配做教师的,合格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热爱,乃至毕生的和终极的关怀都应该是在职责要求的范围之内。理想和尽职的教师首先应能为人师表,其个性的张扬和智慧的差异都应在教育和培养人的总目标下得到激励与协调,而不是让后者屈从于前者。
人不是生来就能当教师,就像人不能生来就具备道德一样。师德的形成和确立也有其社会化的复杂过程。除了比较学习、继承传统、加强制度建设之外,教师队伍的自律与良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这些方面,个别教师的师德问题应该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应该促使我们反省更深层的观念问题,而不是纠缠于个别现象穷追不舍,忽略了更严重的内在问题。
教师的发展也应该“以人为本”,这时的师德标准、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教师法规等是否会发生变化,支撑师德形成和确立的因素会不会遇到挑战,为适应变化在制度建设、法律规范、舆论引导和思想认识方面如何与时俱进,是教育界、全社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重要问题。
不可否认,师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心的问题,是由教师人格与教师职业道德共同支撑的道德形态,很难用一种指标加以评价和量化,既需要法律、制度、学生感受、学校文化和社会监督的他律约束,更需要教师本人的自律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在这些方面,个别教师出现的师德问题既有个体的原因,更有深层的社会原因。人们看到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好事,能及时提醒我们应积极有效地推进师德领域的全面建设,在提高教师待遇、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教育水平的提高要依靠教师,而教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师德的建设。与以往的仅注重行政命令、制度规范和讲大道理的做法不同,未来有效的师德建设应该更倾向于综合治理、行业自律和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协同努力,倾向于通过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激励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只有如此,教师师德的形成和确立才会真正深入教师之心,成为其热切追求的崇高事业的精神支撑。
(作者系中央教科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