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奥运:人文之光放异彩

2008-07-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邢宇皓 我有话说

奥运特稿 (1)

“我决定用一种惊世骇俗的方式来结束我的演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在他的《奥林匹克回忆录》中,记下了1892年11月25日夜晚所发生的事情,“向世人宣告我恢复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心。我这样做了。”已经中断1500年之久的奥林匹克运动就在那一刻重新焕发了青春。

今天,在历经百年沧桑之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绵延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在北京相遇、相识、相知,并将携起手来为人类奉献新的精神财富。

通过体育运动,重振人类的精神力量,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先驱们所追寻的梦想。

北京奥运会第一次明确地以“人文奥运”为旗帜,从而向世人昭示,本届奥运会将致力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使奥林匹克运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回归

“你像是高山之巅出现的晨曦,照亮了昏暗的大地。”

――顾拜旦

1912年,顾拜旦用这样激情澎湃的文字写下了至今仍被奉为奥林匹克经典的《体育颂》。在他的笔下,体育是美丽、正义、勇敢、荣誉、乐趣、健康、进步与和平的化身,远远超越了单纯竞技所能企及的高度。

“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当年,顾拜旦将他毕生所倡导的奥林匹克运动,视为“早已分离的灵与肉的‘复婚’”。今天,《奥林匹克宪章》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表达着相同的理念。

“其实,以人文精神看待竞技赛事,在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瑜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龙舟竞渡为例,“‘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代诗人卢肇《竞渡诗》中的诗句。你看,在龙舟竞渡中,人们看重的是助威的鼓声如雷掠过天际,龙舟劈浪斩波,浪花如雪,划桨者齐心协力,奋勇争先;人们看重的是哪条龙舟华美,哪条舟上人齐心。人们在呐喊助威声中,享受良辰美景,物我两忘。”

“‘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奥林匹克格言在今天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它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许多人过去理解的那样――比对手更高、更快、更强。它所强调的,是比过去的自我更高、更快、更强。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获胜,而是参与。”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副教授茹秀英说。

“我的祖国将我从七千英里外的故乡送到这里,不是来让我听发令枪响的,而是让我完成比赛的。”人们也许记不住这位名叫艾哈瓦里的坦桑尼亚马拉松选手的名字,而每每重温起他在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留下的这句名言,总让人泪流满面。夜色中他拖着伤腿奋力向前的身影;等待了近四个小时仍不肯离去的观众;当艾哈瓦里进入体育场时,全场观众起立以雷鸣般的掌声向他致敬的场景……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奥运历史上永恒的经典。

“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奥林匹克宪章》这样写道。

每一届奥运会,都会涌现出艾哈瓦里这样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激励着全世界青年一代在生活中拼搏进取。这其中,也不乏中国人的名字。

1932年7月,在严词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出赛之后,刘长春踏上了前往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的漫漫旅途。经过22天太平洋上的颠簸,极度疲倦但不言放弃的刘长春,作为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选手出现在赛场上。

中国运动员、中国代表团的出现,在那正遭受内忧外患双重折磨的年代里,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的沈嗣良回国后撰文指出,这一次奥运之旅“无非要表示我们的精神,而美国和其他参赛国之所以热烈欢迎我们这样一个孤孤单单的代表,也就是表示他们重视这种精神。”

“刘长春精神,就是一个人在民族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代表这个民族的精神。我们虽然落后,但我们不甘落后,我们曾经失败,但我们永不失望,中国人勇于竞争,一往无前。”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一次将贯穿于整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人文奥运’思想,作为三大理念之一明确提出,这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对于奥运会的理解和追求,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本源的强调与回归。”茹秀英说。

“在今天,用‘人文奥运’理念追溯奥林匹克精神本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指出,在现代奥运会初创阶段,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体现得比较纯粹。但随着最近20多年来商业越来越猛烈地“侵入”,在金钱的驱动下,为了刺激观众、提升商业价值,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兴奋剂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有些人将体育竞技视作兴奋剂与检测手段之间的博弈,这便面临着竞技体育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背离的危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奥运’,也是对世人的一次提醒。”

1907年10月24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五届校际运动会颁奖仪式上,“中国奥运先驱”、“南开之父”张伯苓发表演讲,建议中国加紧准备,筹建奥运会代表队,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

这一渴望早已化作现实,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光大

“生命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

――顾拜旦

“我们刚刚重返奥运会时,‘金牌情结’是非常重的,但这些年来,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都意识到,金牌固然重要,但金牌并不是全部。”茹秀英说。

在经历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惊喜之后,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曾经带给中国人深深的失望――媒体纷纷以“兵败汉城”作为报道的基调,“体操王子”李宁从吊环上失手坠地后仍然向全场观众微笑致意的情景也为很多人所不能接受――似乎获得更多的金牌,才是在奥运会上证明我们这个民族的惟一标杆。

而今天,“竞技场上的胜负是暂时的,而精神的展现才是永恒的。近年来,这样的观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认同。”著名文艺评论家雷达说。

这种包容心态的确立,所体现的正是中国百姓对“人文奥运”理解的深化。

今年6月13日,当古巴小将罗伯斯打破男子110米栏世界纪录后,曾经的纪录保持者刘翔向对手表达了衷心的敬佩和祝贺,同时表示,“我相信,12秒88也不是我自己的极限!”

“我的对手只有我自己。”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和刘翔一样成熟而自信地看待即将踏上的奥运征程。

北京奥运会,给了除运动员之外的更多中国人亲身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机会。也许他们不能站在赛场上,也许他们不会出现在观众席里,但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他们“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他们,就是奥运志愿者。

“为了服务他人,把困难完全留给自己,这就是志愿者的精神。”这是中国奥委会原秘书长魏纪中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第一次与志愿者接触时留下的感慨。当时,在中国,自发参与的志愿者还不多见。

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为信条,上百万普通中国人主动报名参与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还有更多的城市志愿者为奥林匹克运动无私忙碌着,他们汇成了奥运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志愿者群体。

这种无私利他的奉献所体现的,同样是中国志愿者对“人文奥运”理解的深化。

目前,在北京,有200所中小学被列为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在全国,有40万余所学校开始了“奥林匹克课程”――4亿多中国青少年因此在日常课程、活动中得到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浸润。210所北京中小学被命名为“同心结”学校――它们与世界上205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结成姊妹校,各国孩子通过互致书信、互送礼物,共同参加夏令营活动,沟通思想、交流情感,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少年使者……

奥林匹克教育在全国的普及,承载着中国人将“人文奥运”理念薪火相传的期望。

在罗格先生看来,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是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的历史性突破”,他为中国广大青少年能够接受卓越、友好和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而感到骄傲。

让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中得到普及和光大,这是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对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杰出贡献。

期待

“奥林匹克运动会绝不单纯是世界锦标赛,它还是人类青春的节日,是激情、努力、奋斗、进取的节日。”

――顾拜旦

“奥运会如何能成为人类青春的节日?是因为在奥运会期间,多元文化在短时间内以高密度的方式集中呈现,在交汇中爆发出绚烂的光彩,其精髓也不断为奥林匹克精神所吸收容纳,使后者永葆青春。而正是竞技场上激烈的角逐,把这种文化的呈现推向极致。”雷达说。

多元文化交流,正是顾拜旦当年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留下的最为珍贵的财富,他坚信,“复兴的奥运会有超过前人的两大优势:世界性和流动性。”为此,他顶住重重阻力坚持让奥运会在世界各地轮流主办。

由此,我们得以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聆听那催人奋进的小号进行曲,汉城奥运会上“阿里郎”的歌声让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心手相连,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人们经历了残疾人运动员一箭点燃圣火的华彩时刻,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人们为拳王阿里用颤抖的手点燃火炬而感动不已,在雅典奥运会上人们为奥德修斯在惊涛骇浪中历经磨难重返故乡而心潮澎湃……

“全球各地的人们,对于生命、人生、世界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因此呈现出文化的千姿百态。奥运会提供了一个人文精神展示的舞台,不同文化在这里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共同促成人类精神的新突破。”雷达说。

正因为如此,百多年来,数以十万计的运动员以相会在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盛典中为荣耀,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甘愿为其做出无私的奉献,数以亿计的全球观众因它而如醉如痴。

这就是“人文奥运”的力量。

“同是体能、力量、意志力的角逐,为什么人们认为古罗马的角斗过于残忍,而对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赞赏有加呢?就是因为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的,不是为了追求胜利的结果而遍体鳞伤甚至是性命相搏。它关注

的,是借助体育运动实现更美、更和谐的人生。而只有人文精神的注入,才能达成这样的升华。在这方面,中国人追求‘和谐’、讲究‘平衡’的文化观,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格外具有启发意义。”江晓原说。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将迸发出怎样的激情与活力?这将是北京奥运会带给全世界最激动人心的期待。

奔跑舞动的人形所构成的“中国印”奥运会徽、具有浓郁中国民间特色的“福娃”吉祥物、祥云映衬的奥运火炬、“金镶玉”造型的奥运奖牌……今天,奥林匹克运动已经融入了浓浓的中国元素,更多的精彩,还将次第绽放。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历史性的事件。超过30000名记者,240万现场观众,40亿电视观众将共同见证这让人激动的世界级的体育盛会。

万众期待、令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在北京乃至全中国遍地开花并将持续两个月之久的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将与来自世界各地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一道,令奥林匹克的人文光芒照耀中华大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