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中国辩证法》)中文版出版为契机,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近日在京召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座谈会。《中国辩证法》作者田辰山是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文教专家。他旅居夏威夷近20年,潜心考察和深邃思索比较哲学
田辰山研究员、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安乐哲教授、澳大利亚邦德大学东西方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创办理事李瑞智教授以及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辩证法、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中国辩证法》的学术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研究员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话语体系,推动中国现代文化走向世界,是中国思想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使命。中央民族大学宗教与哲学系牟钟鉴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原典和文本,其次要将马克思的思想与列宁主义做适当区分,第三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清华大学哲学系钱逊教授指出,如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充实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做了有益的探索,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是成功的范例。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值得去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毛立言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综合性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要在马克思主义框架内进行。
关于辩证法。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强调,西方传统文化的“主客二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优缺点,应该融合互补。他主张吸收西方文化“主客二分”的科学理性的优点,构建“后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以别于中国传统上“前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庄福龄教授强调,用“通变”来解读辩证法,就抓住了辩证法最核心的问题,即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变化”的永恒性,这与科学发展观是相通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安乐哲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很独特,但西方世界目前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仍然很不够,比如在美国大学的哲学系,《易经》是被当作东方宗教来学习的。安乐哲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十年后中国文化对世界会有很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易经》所蕴涵的思想)会引导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李瑞智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思想是不同的,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指导的科学技术对环境的破坏性要小一些,相信能够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牟钟鉴强调,在中西文化比较基础上找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对于消除中西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博士强调,“通变”是一种中国传统典型的哲学与政治学意识,它渗透在文化演进的每个层面和每个角落。在今天的中西方文化交汇点上,“通中西之变”显示出其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关于《中国辩证法》的学术价值。安乐哲指出,田辰山的新著《中国辩证法》将促进今天的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张世英高度评价《中国辩证法》一书,认为该书以“通变”来概括辩证法是非常精辟的,与他近20年来的思考是相通的。庄福龄教授认为,《中国辩证法》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牟钟鉴强调,《中国辩证法》以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辩证法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角度。钱逊认为,《中国辩证法》从辩证法的层面来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抓住了深层次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