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监管码貌不惊人,看上去类似国际条形码,却远非国际条形码和防
打假需要中国特色的监管码
在假冒伪劣大为收敛的今天,一些企业仍在遭受假冒伪劣之苦。比如,廊坊的某刹车片企业就屡遭仿冒,被侵占了大量市场不说,自己还要背黑锅――难以举出被假冒的证据。
而执法部门也苦不堪言。每次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过后,假冒伪劣问题总是不同程度地反弹。长期以来,执法打假一直面临制售假冒伪劣发现难、取证难、追溯难的问题。
有了这三难,最终倒霉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监督司副司长严冯敏介绍,建立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企业入网赋码,实施电子监管,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三难。
解决发现难――不论在全国什么地方,只要在监管码查验中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显示屏上就会出现诸如“商品已过保质期”、“您所核准的监管码已被假冒,请拨打电话95001111举报”等警示字样,这一信息同时就会传到质检部门的12365快速执法反应系统,执法机关即可迅速行动。
解决取证难――电子监管码上储存生产厂家、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反映质量的基本信息,可以在购买商场查询,也可上网、用电话查询。有了监管网,取证不再难。
解决追溯难――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能迅速而精准地追溯产品生产源头和质量责任。
如果企业都入网赋码,“制售假冒伪劣”、“无证经营”就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很容易受到执法部门的查处和广大消费者和商家的共同抵制。
走出电子监管码的认识误区
作为新生事物,被普遍接受总需要一个过程,电子监管码也不例外。
据了解,一些未入网的企业对入网有一些想法,有的专家也有想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许多商品上已经使用了防伪标识,何必再推行电子监管码?二,推行电子监管码,需要重新投入,会增加企业负担。三,电子监管码的打假效果是否确实显著?四,目前电子监管码的查询率低,有必要要求企业都入网赋码吗?
正确认识上述想法,需要走出认识误区。
严冯敏分析说,认识误区主要是一些企业将监管码理解为又一种防伪标识,所以不愿采用。其实,电子监管码与防伪标识有本质区别。采用防伪标识是企业行为,多年实践证明,依靠防伪标识防假,防不胜防。而电子监管是政府行为,每个商品都有各自的监管码,码与码之间是无序的,很难被假冒。且监管码有巨大的数据库和呼叫中心支持,与12365快速执法反应系统对接,监管码一旦被假冒或一旦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能迅速启动执法。另外,企业加入电子监管网后,许多方面会置于阳光之下,非法行为会很快被发现,所以,不排除个别企业有规避监管的想法。物美北京方庄玉蜓桥店杂货部经理平宁的比喻形象通俗:国际条形码好比某类商品的共同姓名,电子监管码则好比某个商品的身份证。
至于查询率,严冯敏认为,这取决于消费者维权意识的高低。建立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是贯彻国务院有关规定的措施,主要用于商品经销环节的查验和执法部门的检查,消费者的查询只是再次把关。
入网赋码企业已近80%
目前,一些企业、单位已开始尝到使用电子监管码的甜头。承建这一监管网的中信国检企业实施部总经理简兆鹏介绍了以下事例。
今年3月,在北京一些农贸市场里发现了大批古船面粉。由于该面粉生产企业从去年11月起就在产品上加贴了电子监管码,所以上网一查就发现20多个监管码被批量复制,立即确定农贸市场所售是假冒产品。执法机关顺藤摸瓜,3月18日从北京大兴一民房内一举查封了16吨假冒古船面粉。
今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抢救伤员急需麻醉类药品。由于这类药已在一年前完成入网赋码,所以,10分钟内,所需药品数量、类型、储藏地、生产厂家等各种信息全部调出,一目了然,为抢救伤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此,有关方面将入网赋码药品范围扩大到疫苗、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制剂、二类精神科药品等四类药品。
严冯敏介绍,目前全国9大类69种产品生产企业入网赋码数已达6.65万家,已接近全国应入网企业的80%,其余20%中大部分属于申请延长过渡期的企业。
7月29日,在物美北京方庄玉蜓桥店,货架旁电子监管网查询台前,记者看到,一位男士拿起一瓶450毫升古币香油,将瓶上的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码对准扫描口,屏幕上立即出现了产品名称、生产企业、生产日期、保质期等13类有关质量信息。
专家认为,如果在每个商店对每件商品都能这样明白消费,假冒伪劣商品肯定无处藏身,那时,中国打假史也将翻开新的一页。(本报北京7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