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真像当年的红军工作队”

2008-08-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王余根 徐政武 周木栋 我有话说

巍巍井冈,曾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而今走进井冈山这片红土地,听到最多的,是井冈山市人民武装部官兵在完成多样化任务中续写服务人民的佳话。看着他们走村入户帮助贫困农户奔小康,老区群众由衷赞誉:“真像当年的红军工作队。”

16项重大工程建设勇当“主力军”

“井

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当年红军鏖战地,现在已是旅游胜地。譬如,解放前仅有十几户农家的茨坪,这些年建起100多家宾馆饭店。每到旅游旺季,山区群众用水成了难题。为此,省市决定为井冈山兴建万吨提水工程。市人武部主官找到市委领导请缨,承担起将240根重50余吨的水管搬运到山顶铺设输水管道的任务。面对高入云端的山峰,市人武部领导带领20多名干部职工和民兵组成的党员突击队,经过连续几昼夜的奋战,硬是靠肩挑背扛完成了任务。

“当年为保护红军伤病员,赤卫队员主动请战,打响了薛家寨保卫战。如今,井冈军民迎难而上的作风依旧过硬!”市人武部部长郑芳华说,在井冈山柏厦公路建设工程中,人武部干部带领民兵战严寒斗酷暑,先后削平105座小山头,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题;在万亩林厢改造工程中,市人武部干部和民兵一起住窝棚睡岩洞,苦战一个星期,为1.3万亩荒山披上绿妆。近年来,在井冈山市的16项重大工程建设中,市人武部干部和广大民兵都是主力军。

帮扶的12个贫困村全成“小康村”

2005年,井冈山市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工程,鼓励村民走“养猪―沼气―果树”环保农业发展模式。然而,不少村民认为挖沼气池会冲了“宅基风水”,热情不高。

“当年红军用枪杆子武装群众,如今我们用科技带民致富。”市人武部官兵带着千余册科技书籍走进黄坳乡石角村。12户民兵家庭当场拿走建设图纸。两个月后,村民看到建沼气池的民兵家庭受了益,纷纷跟着干,仅两年时间,石角村就成为全市小康示范村。

近年来,市人武部充分发挥民兵训练基地资源优势,为民兵搭建科技致富平台,3年来举办农业科技培训和讲座130余期,编写《民兵科技简报》1.6万余份,培训各类农技人员3600多人。他们在全市民兵中开展建设生态农业“百点千兵”示范工程活动,建成民兵示范基地和各类科技示范点40多个,带动10多个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市武装部还帮助民兵增强开拓市场的竞争意识,蘑菇、灵芝、高山蔬菜等一批特色种植产业,走上市场化发展的轨道。

“百姓不富,寝食不安”。长年扎根山区扶贫,不少人武部官兵身患疾病。但他们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自觉弘扬红军工作队“提马灯、穿草鞋、住破庙”的优良传统,与老区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结对帮扶的12个贫困村不仅实现脱贫,还成为全市的“小康示范村”。

27次成功抢救群众生命财产

2003年10月5日,井冈山市人武部值班电话骤然响起。“8名学生被困深山,请求支援!”接到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打来的电话,部领导立即下令启动救援预案。不到半小时,60人的民兵应急分队在倾盆大雨中出发。民兵们不顾安危,踏悬崖攀峭壁,经过26个小时连续奋战,终于在一处悬崖绝壁下,将遇险人员找到并救出。

市人武部政委徐永新说:“只有保住一方平安,才无愧于打江山的红军先辈!”为了让红军血染过的土地永远祥和安宁,井冈山市人武部围绕完成多样化任务要求,建立健全军地联合指挥体系,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制订了《民兵抗灾抢险紧急动员预案》等15个处置突发事件预案,有针对性地组织快速动员和演练。结合山区实际,人武部还打破原来划片编兵模式,成立了40多支民兵应急分队和治安分队,按照遂行多样化任务的需要,强化应急处突训练。采取“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等办法,租赁地方科技装备24台(套),嫁接地方科技成果4项,攻克难题12项,有7项科技练兵成果得到上级肯定。

2006年夏天,井冈山连续暴雨,拿山乡北岸村山体滑坡,10多户群众房屋被埋。人武部迅即组成两个救援队,火速赶赴现场营救,有6名村民被成功救出。

井冈山地方志记载:近年市人武部在抗雪救灾、抗洪抢险、扑灭山火等方面,次次当尖兵打头阵,27次成功抢救转移群众1354名,挽回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连续8年被江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为先进。今年春天,人武部被南京军区表彰为“抗雪救灾先进单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