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思维’并不是急切地想要获胜,也并非不惧艰险,更重要的是如何跳出思维定势的束缚,把自己的创造力放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去。这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冠军的关键。”斜戴着一顶印有“champion mindset(冠军思维)”字样的小帽子,专程在奥运前夕从遥远的悉尼赶到北京的艾伦・斯奈德教授这样对记者说。
悉尼奥运会后,这一论坛成为奥运会的常设文化活动。今年8月4日至5日,2008奥运・冠军论坛将在北京大学举办。8月3日,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采访了这位研究领域横跨人脑科学、视觉生物学、通信、信息技术和物理学,曾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并被美国《新闻周刊》誉为澳大利亚十个最具创造力的人之一的学者。
“北京的风姿让人期待”
“能在奥运前夕来到北京,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事情。”一见面,斯奈德就样对记者说,“鸟巢、水立方都是建筑史上的杰作,让人过目难忘。每个人都相信,中国会做到最好。”
对于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斯奈德有着独特的感受。他说,“人文奥运”是一个开放的、有着巨大生成力的创新理念。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精神的渴求。在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东西方文明在现代的融合。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传统,将给奥运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斯奈德认为,在奥运会的特殊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共享文化交流的盛宴。人们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
“正如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提出的理想:通过体育比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了解和认识,从而避免因误解而导致的仇视,敌视和战争。”斯奈德说,“2008奥运将成为东西方文化相互沟通、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的平台。因为文明是没有冲突的,理性和善意可以让我们共同发展,共享和平。”
“有梦想是最重要的”
“‘同一个世界’,并不代表同一的语言、同一的风俗、同一的文明。‘同一个世界’指的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能够欣赏彼此的差别,用爱心温暖彼此。”斯奈德这样理解北京奥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人类一直都在不懈地追寻自己的梦想。而建设一个和谐世界,正是人类一直以来所苦苦追寻的共同梦想。”
作为奥运・冠军论坛的创始人,斯奈德说:“我的梦想是,每个人都拥有冠军思维,都能在平凡生活中追求卓越,最大程度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今,205个参赛国家的一万多名参赛运动员汇聚在北京,北京奥运会将承担起构筑起各国人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尤其是青年之间的了解的作用。”
被论坛改变了的生活
“我是一名学者,对体育并不是特别有研究,但是我意识到很多知名的运动员,起先他们的身体素质并不出色,甚至失败了很多次,然而当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后,他们赢得了比赛。”身材略显单薄的斯奈德眨着眼睛告诉记者,“但是,我一直被冠军们非凡的成就深深吸引着,不仅仅限于体育方面的冠军。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什么因素创造了各行各业的冠军?他们的思维有什么共同之处?2000年悉尼奥运会,为探讨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悉尼奥运会前夕举办的那次奥运・冠军论坛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此,斯奈德的人生开始与奥运、与冠军有了不可割舍的关系。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采访了论坛上嘉宾们和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完成了《What Makes a Champion?(什么造就了冠军)》一书。
随着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一顶印有“champion mindset(冠军思维)”字样的帽子也就与斯奈德形影相随,不管穿正装还是便服,这顶帽子总是俏皮地斜卧这位知名教授的头上。
对2008奥运・冠军论坛,斯奈德教授寄予了高度的期望。“不同的人对冠军的理解有所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冠军的理解也不一样,更不用说东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冠军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了。”在斯奈德教授的眼中,“2000年的悉尼冠军论坛是以西方的视角来阐释对冠军的理解,而2008年的北京冠军论坛将以全新的中国视角来展示对冠军的全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