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地处宁波市中心城区东北部,经济发达,是我国沿海经济的一颗明珠。近年来,镇海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结合镇海的实际,着眼群众呼声最强、涉及面最广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以缓解四难(就业和社会保障难、就医难、住房难、出行难)和创四优(优化就学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优化服务环境、优化人文环境)为工作重点,确立建设“解难创优”工程。
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难是工程的重中之重。三年来镇海区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025个,累计有18573名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2007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6%以内。在全市率先实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全区45742名被征地人员参加了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6%。马卫光说,全区建立完善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各项救助制度相互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推行了农村社会扶助证制度,全区有672户721名困难老人得到生活补助。
在解决就医难方面,镇海区舍得大投入,从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入手,区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建设资金用于医院建设,三年来建成了蛟川街道、庄市街道、九龙湖镇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建设了宁波市第五医院、龙赛医院新城院区和迁建中医院。全区现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3家,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并成立全国首家县区级城乡社区卫生协会。镇海区还在浙江省率先推行以住院医疗保险为主、大病困难救助为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到96.66%。目前,镇海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来到镇海,那一条条宽阔、平坦、洁净的的公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卫光如数家珍:“全区完成了镇海大城区公交专项规划,临江路、九龙大道、化工区主干道、新城主干道、北外环镇海段等一批城市骨干道路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或建成通车。三年来新辟和优化公交线路17条,全区公交线路达到了30条,改造、新建城乡公交候车亭163座,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交车,并形成全区范围内一次换乘抵达的便捷公交网络。”他深有感触地说:“城市路网和公交体系的建设,使居民们的出行更方便了,可以走得更快了,可以走得更远了。”
镇海的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多年来一直位居省、市前列,广受称赞。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继续优化就学成才环境,镇海启动了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先后累计投资2.36亿元,实施了新建蛟川书院新校区、职教中心三期实训大楼和体育馆、蛟川小学等工程。三年来全区改建扩建校舍和设施设备投入1.076亿元,全区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到了76%。镇海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列入教育预算,三年累计投入达2500多万元,共有16186名流动人口子女到区内各中小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广受赞誉的,还有镇海的文化文明建设以及优越、温馨的人文环境。在宝山街道顺隆社区采访,记者被该区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深深感染。近年来,顺隆社区通过创建书香主题小区、推进楼道书香文化建设等举措,形成了“家家户户闻书声,社区处处闻书香”的文化氛围,逐步实现了书香文化从社区到小区、楼道、家庭的渗透,走出了一条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书香型社区创建之路。几年来,“我与文明同行”系列活动在镇海异彩纷呈,全区已创建区级以上文明单位138家,镇海中学、镇海海关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招宝山街道被中国社会协会授予“和谐邻里建设示范街道”称号。经过三年的努力,镇海建成了十个新农村文化示范村,推动近百个城市社区和行政村文化互动,形成了“村村有设施、村村有队伍、村村有活动、村村有特色”的新农村文化发展模式。除此之外,镇海区还策划组织了“雄镇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并设立了政府文化成就奖,一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静静的胡杨》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浦船鼓”喜获浙江省群星广场舞蹈比赛金奖。
为使“解难创优”工程取得成效,区委、区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加强公共服务,解四难、创四优”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着眼于完善为民办实事的财政投入等各项保障机制,并加强统筹规划,充分考虑需要与可能两方面因素,区分总体要求和阶段目标,把任务分解到年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实现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循序推进。每年召开一次“解难创优”工作会议,进行年度总结和部署,平时及时跟踪掌握工作进展,加强工作督查,年终进行专项考核。另外,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全区上下建立了统分结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统筹推进机制,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解难创优”行动的良好氛围。
马卫光对记者说,镇海的新一轮“解难创优”工程要求具体,涉及面广,区委区政府将加大投入,健全推进机制,完善政策,强化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真正把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