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旱作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着一场新的革命。
艰辛的探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全省
一是围绕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坚持不懈地进行改土兴水和小流域治理。甘肃省的山旱地绝大多数分布在黄土高原区,这里沟壑纵横,土地坡度大,不下雨寸草难生,一下雨山洪肆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导致土地越来越贫瘠,产出越来越低。正常年景山旱地的小麦平均亩产只有一二百斤,一遇旱灾连籽种都收不回。面对这种情况,甘肃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天斗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建设,硬是把坡度在三四十度以上的大部分山地都修成了梯田,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使单位面积产量成倍增长。全省梯田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有相当一部分县基本实现了梯田化。在此基础上,按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把种草种树、兴修梯田和修建淤地坝结合起来,创造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脚穿靴子”的治理模式,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同时,千方百计兴修水利,在旱作农业区建成和正在建设着景电、引大入秦、引洮等一批跨流域的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尽可能地使旱地变成水浇地,使全省的水浇地面积增加到1500多万亩。在无法引水的地方,通过实施集雨工程,用打水窖、修池坝等办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发展庭院经济,实施大田点种点浇,创造了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是围绕抗旱保墒,大力推广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发展旱作农业的经验和技术措施,如选择耐旱作物和品种、压沙保墒、深翻打碾土地等等。我们把总结推广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和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旱作农业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迁和飞跃。在大力培育和推广抗旱品种的基础上,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普遍推广了地膜平铺穴播技术,通过地膜的保墒增温作用,不仅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而且大大增强了作物种植的适应性,使一些高海拔地区和极度干旱地区可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近年来,我们重点推广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主的各种设施农业,在许多地方建成了蔬菜、瓜果、花卉等区域性生产基地,增强了旱作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可控性,显著提高了旱作农业的效益。
三是围绕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不仅降水量少,而且降水的时间分布与作物特别是夏粮的生长期相错位,在农作物出苗、拔节、灌浆的关键阶段往往是最干旱的时期,有限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成为农业发展的心腹之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充分利用技术措施在水上做文章的同时,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作物自身抗旱的潜力,压夏扩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促使旱作农业朝着特色农业的方向发展。我们在定西中部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马铃薯种植,既把马铃薯培养成了大产业,又做到作物的生长期和降水期相吻合,使有限的自然降水得到充分利用,有效缓解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适用技术体系和生产方式,概括起来叫做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正是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全省农业科技人员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反复的实验,对普通的地膜覆盖技术作了大的改进和革新,总结创造了全膜双垄沟播新技术,开辟了旱作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深刻的变革
一项技术革新或发明,能不能对实践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实践的需求程度。面对世界性的气候变化和粮荒,旱作农业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有着难以估量的重大作用。
从2003年到2005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我省不同的生态区域进行了试验示范,种植玉米比相同条件下的半膜平覆增产都在35%以上,种植马铃薯比露地栽培增产30%以上。显著的抗旱增产效果,凸现了这项技术的巨大价值。从2005年起,农业部门就及时组织推广。2007年,我省中东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我们在地处中部干旱区的静宁县调研时发现,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长势良好,与没有采用这项技术的庄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了这一技术的抗旱增产优势。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现场会,决定将这项技术在全省旱作农业区进行普遍推广。当年全省采用这一技术种植的玉米56万亩,在遭受60年不遇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增产粮食5万多吨。今年推广面积扩大到289万亩,种植的玉米长势普遍看好,丰收在望,说明这一技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极大地调动了群众采用这一技术的积极性。我们计划在今后两年内进一步扩大到500万亩以上,使之在旱作农业区基本普及。实践证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结束了半干旱地区被动抗旱的局面,正在引发着旱作农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
从技术层面看,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有效地增强了旱作农业的可控性和稳定性。旱作农业也叫雨养农业,降水是供应作物水分的唯一来源,如何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是旱作农业技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同普通的地膜覆盖相比,在覆盖方式上由半膜覆盖变为全膜覆盖,在种植方式上由平铺穴播变为沟垄种植,在覆盖时间上由播种时覆膜变为秋覆膜或顶凌覆膜,即先在田间起大小双垄,用地膜全覆盖后,既能起到大面积保墒的作用,又能形成自然的集流面,使有限的降水都被沟内种植的作物有效吸收,从而形成了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抗旱保墒新技术。试验示范表明,年降水量达到250毫米至550毫米、海拔在2300米以下的地区,增产效果非常显著。这一技术为降水在300毫米左右的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人工小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难题,改变了旱作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从产业层面看,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促进了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在半干旱地区,种植结构的多样化是抗旱防灾的重要措施。群众根据降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往往是小麦、糜子、谷子、荞麦、豆类、马铃薯等五谷杂粮,样样都种一些,以防止因干旱造成绝收。但这种种植结构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方式,形不成规模,加之一些作物产量很低,很难稳定地解决吃饭问题,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尽可能地扩大高产耐旱秋季作物的种植面积,着力培育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马铃薯产业的兴起,就是顺应这一趋势的结果。目前,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万亩,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我省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产业布局将发生大的变革,逐步形成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区域化布局。与规模化种植相适应,产业化经营将会得到长足发展,以玉米和玉米秸秆为饲料的养殖业以及相应的农畜产品加工业,逐步发展为区域性主导产业,将有力地推动旱作农业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从生态层面看,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有利于旱作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化。长期以来,旱作农业区由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解决吃饭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断地垦荒,扩大耕种面积,形成了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严重破坏着自然生态的平衡,导致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因此,客观地说,旱作农业区传统的农业发展是一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将大大提高旱作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土地产出率,为改变广种薄收的局面创造了先决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这一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我们准备对一些坡度较大的山坡地,逐步退耕还草还林,努力形成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恢复、优化生态环境的发展路子,实现旱作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化。
重要的启示
艰苦的自然环境,既是对人们意志和毅力的考验,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潜力。总结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实践再一次表明,尽管我省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比较差,但只要我们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去不懈奋斗,发展旱作农业是大有希望的。
第一,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改善着作物的品种品质,而且使作物的立地条件和生长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使农业越来越成为可控性产业,发展的潜能是无限的。年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的半干旱山区,由不能种植玉米到能够种植、由最初的亩产100公斤左右到亩产达到500公斤左右,完全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所以,发展农业,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推进科技进步上。总体上说,我省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还比较低,发达国家已达到60%,有的高达80%,而我省仅为40%左右。这也说明,依靠科技推进农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我们一定要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在良种、肥料、设施、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农业机械化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尤其要重视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说到底就是对各种适用抗旱技术的组装配套。在旱作农业发展上,要坚持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蓄墒技术与保墒技术相结合、传统抗旱措施与现代抗旱技术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变单一的抗旱技术为综合的抗旱技术,努力提高旱作农业的科技水平。
第二,旱作农业发展必须实现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有机统一。旱作农业相对灌溉农业来说,面临的自然风险更大,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强。发展旱作农业要顺应自然规律,推进旱作农业技术创新也要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我们要把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使旱作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以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为切入点,合理压缩小麦等夏收作物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秋季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快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进程,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把种养加各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努力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较大幅度地提高旱作农业的比较效益。
第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于农业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本质上是一种弱质产业,所以世界各国对农业都采取扶持政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运用,省委省政府及时有力的推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仅今年一年用于这项技术推广的专项经费达5000万元。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农业、财政、科技、水利、金融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扶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开发的良好机制。要把政府主导和典型示范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农技部门搞好全过程的技术服务,解决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增强广大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信心和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旱作农业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着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旱作农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必将有力地促进我省旱作农业区的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