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奥林匹克文化理念:交流与融合

2008-08-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亚玲 我有话说

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悠久而灿烂的传统体育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有武术、气功,还有各类古代竞技与游戏活动。但是,古代中国并未形成自己的体育教育体系,而像蹴鞠、马球、捶丸这样一些古代竞技活动

,多在狭小的范围内以民间游戏形式存在――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不可能出现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近代体育意识与活动方式。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借工业文明带来的科学技术,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进入“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近代教育在中国的开展,近代体育思想与活动内容也传入中国并逐渐得到发展,这为20世纪前半叶中国接受并开展奥林匹克运动创造了前提和条件。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王朝在中国的统治,1919年的“五四”运动及其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1931年6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30次全会上,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正式承认为国际奥委会团体会员,成为国际奥委会承认的中国奥林匹克组织,行使中国奥委会的职能。从此,中国的体育运动发展开始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全面接轨,并派队参加了1932年洛杉矶、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及1948年伦敦奥运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1952年,中国派队参加了赫尔辛基奥运会。之后,因为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与国际奥林匹克组织中断关系。1979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至此,中国开始了全面普及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新阶段。特别是近几年,借筹办和举办奥运会之契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在13亿中国人民中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奥林匹克教育在大中小学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奥林匹克倡导的志愿精神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同时,中国体育健儿爱国拼搏的体育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中国体育成为世界瞩目的力量。

何振梁先生曾指出:五千年来,中国人民所创造的民族体育,其种类之齐全在古代世界是罕见的:既有修身养性的五禽戏等各种气功导引术,又有防身健体的角抵、摔跤和武术;既有因时而作的端阳龙舟、重阳登高、清明秋千,又有娱乐表演的各种球戏和技巧;既有跑步、嬉水、马术、射箭等夏季项目,又有冰嬉、滑雪等冬季项目。现代体育中的许多活动,不少可以在中国古代找到自己的雏形。北京奥运会期间,这些传统的体育运动将通过奥林匹克艺术节及其他文化活动得到全面的展示和宣传,让更多的人“读懂”东方的体育文化。历史证明,一个民族要富强,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奥林匹克运动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伟大成果,奥林匹克精神、主义、宗旨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践体系包含着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和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参与和开展奥林匹克运动,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实践奥林匹克主义,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今天,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形成了主流体育文化形式。事实证明,这种主流的形成是文化交流、碰撞与互动的结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一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会,相比以前的文化自然渗透,其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更具有现实意义,是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精神和中华文化和谐思想的完美结合,这无论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核心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原则,其具体表现为以“利他”为第一原则,以“利我”为第二原则;而西方文化价值取向核心是“勇敢、竞争、自由、平等、节制和谨慎”的道德原则。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主张和为贵,主张抑强扶弱,主张非攻反战;而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主张竞争为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带给了两种文化互相交融的可能――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的正好是西方文化所缺少的,如果我们能找到两种文化的一个恰当契合点,把各自不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成分舍弃,把两种文化的精华融合起来,将是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

奥林匹克运动即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极好途径:“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人生哲学,它强调竞争、奋斗、不断进取,从而实现人生的不断超越,这与西方文化所崇尚的竞争意识是契合的;但奥林匹克强调的竞争是适度的、积极的竞争,而不是消极的、完全排斥对方的竞争,这又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遵循的和谐思想异曲同工。这种现实表明,我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的思想是相互统一、相得益彰的。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表现在:一方面,只有实现二者的结合,奥林匹克运动一贯追求的世界性、开放性和平等性才能得以更加充分的实现;另一方面,只有实现二者的结合,奥林匹克运动才能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才能使奥林匹克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人文精神更加独特。

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首先,二者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寓于丰富的文化形式,有很大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人本主义为其根本精神,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不同国家、不通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团结、友谊和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为宗旨,并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最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体育文化盛会。而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已形成了具有东方魅力的独特风格。两种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又有很大的互补性。奥林匹克运动是西方文化孕育出来的,注重的是个人自由、力量和竞争,有更大的开放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的是责任、义务,追求安定与和平,竞争观念相对不足。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两种文化的对立性,同时又表明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互补性,可以相互学习、吸收和补充。第三,二者都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虽然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文化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曾表现出某种排他性,但从整体上讲,二者都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接纳了其他异族文化,从而使自身更加丰富和更有活力。人类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正是在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结合既是完全必要的,又是充分可能的。二者之间的“互动”也一定会产生让双方各得其所、互惠共荣的“双赢”结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