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艺评论促进文化繁荣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文艺评论有很大的成绩。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文艺评论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批判左倾文艺思潮,繁荣文艺创作,做了许多破冰开路、除草浇花的工作。其后,对涉及文艺创作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如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本质特征、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现实主义的恢复与发扬、人性与人道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人文精神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等问题,均开展过积极而广泛的讨论。文艺评论还向读者和观众推荐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也批评了某些不健康的创作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培养了大批新人。评论文章也出现了多视角多方法多向度,宏观评论和微观评论都有显著的发展。这期间,除中央一级的文艺评论报刊外,许多省市自治区也创办了自己的文艺评论报刊。除文联、作家协会系统多建有创作研究部(室),社会科学院系统的文学所也多有从事文艺研究和评论的人员。高等学校的文学艺术院系也有相当多教师从事文艺评论。为促进文艺评论更好发展,中国作家协会设立了理论批评委员会,湖北、广东等省还建有文艺评论家协会。全国高校和其他部门的评论人才还团结在相关的学会、研究会中,如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等。应当说,三十年来我国文艺评论的发展势头和主流是好的,为今后评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文艺评论仍然难孚人们的期望,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例如无论报纸的“媒体评论”或高校与学术部门学刊的“学院评论”,都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但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评论文章却较少;文艺评论工作者从数量看远比过去多,但在群众中声望高的批评家却不多;发表文艺评论的报刊也比过去多,但在读者中享有权威性并被争相传阅的评论报刊却屈指可数,大多数评论报刊均因发行量少而在经济上难以维持。而在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更出现了某些放弃原则、胡乱吹捧的所谓“有偿评论”;也出现了一些“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沽名钓誉的评论,更有所谓“酷评”,肆意骂人,不尊重作家的劳动,或歪曲作品的原意,随意解读,将自己的臆想强加于作者;还有“六经注我”的评论,不管作品的内容如何、相干不相干,都拉来论证自己的理论观点;至于不讲道理、只逞意气的评论,名曰“争鸣”,实则互相攻讦,完全没有与人为善的应有风度。凡此种种不良现象,都不仅玷污了评坛,降低了文艺评论的水平和威信,也引起广大读者的不满。因而,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前景下,如何加强文艺评论,实在迫切地需要大家来共同研讨。这里,我就自己的思考,谈几点抛砖引玉的意见。
要继续加强文艺评论队伍的学养建设和学风建设
目前,许多文艺作品和作家艺术家未能获得应有的评论,或未能得到确有识见的切中肯綮的高明的评论。这应与文艺评论队伍所存在的数量和质量的弱势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全国很少专业评论家,评论工作者基本上都是兼职的。进入新世纪,80年代活跃于文坛的许多评论家多进入老年,次第从评坛退出,有些更先后故世。目前活跃于评坛的主要是中青年评论工作者。他们多有硕士博士学位,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写出许多超越前人的评论。但其中有相当数量因报酬原因被大中学校吸引去当教师或到出版社、报刊任编辑。还有些评论工作者因稿酬过低而转去写散文、杂感和小说,不再以主要精力从事评论工作。评论队伍的弱化和工作量的分流,正凸显出评论的危机。创作的繁荣,如长篇小说年出版新作达1000部,电视连续剧年拍摄量达13000集,其阅读和接受量便非当前的评论队伍所能完全承担,更遑论写评论。报刊上的好评论,特别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艺观的有深刻见地,富于思想高度和艺术启示力的评论所以不多;甚至还存在误导读者的评论,这自然并非与评论队伍的素质无关。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文艺评论界的价值取向和批评标准走向多元。因而,如果说,要加强文艺评论就要加强评论队伍的建设,那么加强评论队伍的建设首先就要加强评论队伍的学养建设和学风建设。换言之,我们评论工作者自身必须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和种种歪风,加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树立正确的评论态度和价值标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学识修养、艺术修养和生活修养,不断扩大自己的思想视野和学术视野,锻炼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学风。无疑,这是发展健康有力的文艺评论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只有这样,文艺评论工作者才有可能站在当代先进的立场和先进文化的高度,去烛照文学艺术,观察时代风云,把握社会进步的思想导向,从而写出富于真知灼见的对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都有益的深刻的评论。
要继续加强文艺评论报刊健康有力的导向
在当前社会机制下,文艺评论的导向更多掌握在评论报刊编辑部手中,因而各种评论报刊的编辑部实际上是评坛的主导力量。广大读者正是通过有关报刊来接受评论的影响的。评论报刊的这种重大作用必然带来它的重大责任。由于报刊的篇幅有限,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发挥有力的评论作用,就不可能什么作家的作品都评,而必须抓住重点,增强力度。真正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就需要发表重头的大文章去评深评透,真正不好的有害的创作倾向,也需要有好文章去充分说理,加以批评,或组织多篇文章讨论,通过争鸣来辨明是非。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关的评论吸引广大读者的眼球,唤起社会的关注,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
文艺评论中的批评标准实际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念。它决定着评论文章乃至整个报刊的批评导向。毫无疑问,我国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发展都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文艺批评出现了多种观念和方法,出现了多种视角和风格,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也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批评,还有受弗罗伊德影响的心理分析的批评以及原型批评、文化批评等。应当说,这种格局有利于文艺批评从多种探索的互补中深化对文艺作品及其本质的认识。但我们的社会奋斗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念,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为依归的。这是我们评价一切文艺作品的根本性的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包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表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性的内涵,也显现了我国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特点,集中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与人民的心声。我们的文艺评论不管观念和方法如何多元,在思想导向上却必须突出上述的主元。对此,必须毫不含糊,符合这样的价值归趋的文艺作品,如果艺术上也完美,就应当给予赞扬;而不符合这样的价值归趋的文艺作品,即使艺术上可取,也不能给予笼统的肯定,而必须批评其错误的思想倾向。文艺评论报刊编辑部和评论工作者必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什么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什么又是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要把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把握符合人民和社会主义利益的健康的批评导向,才能使我们的文艺评论的主流发挥先进的社会作用。
要继续加强有利于文艺评论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氛围
文艺评论要健康地发展,起到应有的社会作用,不但需要评论工作者的努力和评论报刊的扶植,还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加大对评论工作的支持和投入。一定要纠正仅仅口头重视、实际上却重创作而轻评论的风气,一定要真正把创作与评论看作推动文艺繁荣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评论家应是作家的忠实读者和诤友,不但要向读者和观众阐释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还要把读者和观众的意见反馈给作者。社会必须充分尊重评论家的劳动。要创造条件让评论工作者了解作家艺术家,使之能够更好地知人论世;也要创造条件让作家艺术家了解评论家。评论家要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劳动,了解作家艺术家创作的艰难。作家艺术家也要尊重评论家,了解评论工作的艰辛。这样,会有利于在两个轮子互动中更好地推进文艺的发展。尽管比较起文艺作品,文艺评论的读者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设若没有文艺评论,文艺作品的传播就会受到限制。当前,文艺评论不受重视的现象仍所在多见。许多文艺报刊只发表创作,基本不发表评论,即使发表也只占很小的篇幅。新闻报刊的文艺评论均很短,很难讲清讲透什么问题。好些省份创办的专业评论报刊因经费困难不少已先后停刊。出版社更很少出版评论著作。专业的评论报刊发行量有限,经济上难以自我维持,也难以支付合理的稿酬。评论家要费好多时间读一部长篇小说,却往往被报刊约定写一两千字的评论,其报酬还不如一篇短小的随感或杂文。这就难怪许多评论工作者因稿费太低、出版评论集难而纷纷改行,如前述当教师、当编辑、改写小说乃至电视连续剧的现象,正是文艺评论不受重视所产生的必然后果。社会上还有种错误的舆论,认为搞不了创作才搞评论,搞评论不是学问。实际上,评论工作者不仅需要懂创作,还要具有多方面的学养。大评论家无一不是大学问家。因而要发展文艺评论,有关部门设立文艺评论方面的出版资助基金,以扶植评论集特别是年轻评论工作者的评论集的出版,绝对是必要的。有的党政领导对自己地区的文艺创作,只许报喜,不许报忧,怕文艺评论影响自己的“政绩”,因而只抓创作而不抓评论,乃至不惜动用权力去阻止批评文章的发表,这种心态和做法,更有害于文艺评论的正常开展,是完全要不得的。
我国古代的大批评家和理论家刘勰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是文艺创作发展的规律,也是文艺评论发展的规律。文艺评论离不开特定时代的认识水平和审美情趣,离不开评论家和文艺评论编辑自身与时代和人民的关系所制约的特定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离不开特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时代必然要有体现这个时代精神与人民意向的文艺评论。这是我国当代文艺评论的生命力所在。文艺评论的加强必须沿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加强文艺评论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各有关方面都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迎来一个能够更好地促进文艺繁荣的健康的评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