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残疾人风采 |
15岁考上大学,19岁成为最年轻的英语老师,21岁跨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4岁成为研究生院最年轻的讲师,29岁因眼疾失明,30岁被评为中科院副教授,37岁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来自国外的盲人学生。仅用一年时间,以全院最高分获得哈佛MPA学位。2002年在中科院研究生院首开《经济全球化》和《沟通艺术》课程,以国际化眼光、全球化语言教学,得到同行和学生好评,今年5月被中科院评为“杰出贡献教师”。在传业授道的同时,还是前世界盲联文化委员和理事,一直任世盲联妇女委员,成为亚洲唯一一位女性委员,2000年起,积极参与推动世界第一部保护残疾人权益的国际公约――《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2006年12月13日联合国通过此公约。参与起草新世纪残疾人权利《北京宣言》,积极推动中国残疾人维护权益与国际的接轨。2007年担任北京奥组委志愿者工作顾问,将哈佛大学所学公共服务管理知识运用于志愿者管理中,制定了志愿者跨文化沟通标准,填补国内空白。担任中国盲协副主席、北京市盲协副主席兼理事,作为唯一一位盲人政协女委员出席今年的“两会”。这就是杨佳,人生半途失明的她,在光明与黑暗的两个世界里经历了艰辛的心理历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叹。“一个人应该有追求,有梦想,有实力,而实力得靠自己一点一滴做起。”
在哈佛学习期间,杨佳接触到了一批世界一流学者,如“软实力”一书作者、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博士等,使用了世界最先进的语音软件,掌握了最新的知识,这使她看到了自己在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方面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跨文化沟通,有了新的认识。她说:“跨文化沟通就是多元文化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发生互相碰撞,相互接触,互相学习,彼此融合,从而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奥运会和残奥会是跨文化沟通的一次展示,不能纯粹迎合外国,它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国际公关,既要有本民族的特点,也要熟悉国际游戏规则。只有以发展的眼光,自信、开放的心态看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残疾人群体,通过英语和计算机,完全可以和健全人一样进行跨文化沟通。”
开展国际民间交流是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方式。杨佳建议,在两个奥运会举办之前及期间,加强残疾人代表与国际官方和非官方团体和媒体的交往与宣传,充分发挥残疾人代表的作用,让国际社会更真实地感受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中国为办好残奥会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这不仅是对官方宣传的支持补充,而且更易被媒体所接受,更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一个残疾人全面参与的残奥会,定能做到两个奥运都精彩,充分体现奥运精神。”
很多社会学家认为,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主要看两点:一是这个社会如何看待残疾人,二是残疾人如何看自己。杨佳对残疾人的社会作用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在许多方面,正是有了残疾人,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比如今天广泛用于公交车、地铁的语音报站系统、盲道等,最初只是为了方便盲人,而今却惠及全社会。目前,人们对残奥会的认识还停留在健全人扶残助残的浅层面上,仅仅把残奥会看成是由残疾人参加的单纯体育比赛。这是远远不够的。国务院不久前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按照国务院意见的精神,让更多残疾人全面参与残奥会工作,成为志愿者、组委会成员、培训者、观众等,使残奥会成为残疾人参与社会,展示独立性和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精神的舞台,才能真正体现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的先进理念。人们观看残奥会,也会得到更多的震撼,更多的精神力量。
杨佳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我人生的前部分是与人竞争,而立之后则是与自己竞争,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一个人的发展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更是如此。”杨佳表示,自己以后将会在盲童英语教育和帮助盲人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方面,作出自己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