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界发展多样性中的“中国模式”

2008-08-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常修泽 我有话说

人类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发展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这是一种“历史的多样性”。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多样性中的一种。本文就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特点、内在主要支撑及其影响,谈一些看法。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个特点

一个国家发展模式之优劣、成败,关键看

其是否适合于这个国家的国情,是否给这个国家的公民带来福祉。笔者所言的“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三重属性出发,立足中国特殊国情,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特点的发展模式。根据笔者的研究,中国发展模式有以下五个特点:

――以增进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公民的福祉为核心。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增进公民福祉是中国发展的核心。目前中国的人口存量已超过13亿,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千分之5.3左右。按此计算,年人口净增量近700万,十年净增人口近7000万。目前英国人口总规模6000多万,中国十年来仅新增人口数就超过英国现有人口总规模。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13亿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是举世无双的。

――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若干质的规定性,在所有制、调节机制等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中国是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只有三个,中国、越南和老挝。在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方面,中国是做的最早的国家。这种“内在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努力发挥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和后发国家三大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中国16岁以上、60岁以下且已就业的劳动者约为7.6亿多人,劳动力队伍庞大且成本较低。二是拥有广阔的市场。从商品市场来看,中国一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七、八万亿元人民币,进口货物8000亿美元(2006年)。从资本市场来看,近30年来,中国引进外资7000亿美元,相当多的国外境外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大陆的市场。三是后发优势。欧美工业化国家在其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此外,随着信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无论新、老工业化国家,都处在了同一起点上。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正在发挥并利用这种后发优势。

――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四轮推动”。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

――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五位一体”建设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综上,紧扣一个核心,整合两种制度(体制),发挥三大优势,实行“四轮推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这是我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特点的主要概括。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四轮推动”

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力量。

――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支点。它不仅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比重上升的过程,更重要的,它也是现代文明渗透到经济社会领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工业化。按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期工业产值应超过40%、制造业产值应超过60%的经验,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而且处于工业化加速期,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

中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由于特殊的国情,以及拒绝复制前工业化国家“危机转嫁”等传统模式,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探索新路。这个“新路”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要有别于其它国家的工业化,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新型工业化”与“中国特色工业化”交叉结合,即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概括为下列“五个结合”:

1、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中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着力把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在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区别于以要素(主要是资本)大规模投入为特征的旧式工业化的标志之一。同时,根据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努力寻求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结合点,形成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多层次工业发展格局。

2、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乡镇工业紧密结合。中国有6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这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增长地。同时,中国有3.5万多个乡镇,这也是中国工业增长的“沃土”。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工业的数量、就业人数和总产值分别以年均26.6%、11.2%和29.6%的速度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镇工业的产出占到工业总产出的1/3左右。近年来,乡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升级,新型乡镇工业已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3、推进工业化进程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传统工业化的“辉煌”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不少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符合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薄弱的国情。为此,我们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观,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4、工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是以基本稳定的体制结构为基础的,虽然也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全面的体制转型及社会转型并不突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且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工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型这“两个转型”是扭在一起的,无论微观领域的企业体制模式,还是宏观领域的政府管理模式,都对工业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工业化的步伐是在摆脱旧的体制束缚中前进的。

5、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紧密结合。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推进的,通过利用全球化和“后发优势”,有效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中国在较短时间内造就了发达国家用很长时间才造就的工业化格局。同时,中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注重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地位,在存在投资、技术、贸易、环境等壁垒的情况下,中国始终在寻求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的最佳结合点。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面临一个与信息化的关系问题,这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新挑战。为此,中国紧紧抓住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化的历史机遇,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发展中产生的“倍增效应”和“催化效应”,另一方面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研发提供产业支撑,着力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将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科技革命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两股潮流。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中国的城市化走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中国的城市化是将镇纳入其中的,故称为“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迅速提高,1978年至2006年28年间提高了25.98个百分点。未来几年城镇化率将可能以每年提高1-1.2个百分点的速度来推进。这意味着,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55%左右。

2、中国的城镇化走的是“立体网络型”的协调发展之路。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构筑了一个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网络。

3、中国的城镇化采取的是区域布局“差别化”推进战略。这表现在,东部地区的重点是丰富城镇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有生命力的城镇带、都市圈、大城市连绵区;中部地区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扶持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地区优先发展大城市,有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控制小城镇无序发展。这是基于国情做出的现实选择。

4、中国的城镇化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镇,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它相应地提出体制转型的要求。中国为实现城镇化目标,应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一是打破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二是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为简政放权、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创造条件。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中国曾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国家,需要紧紧抓住体制转型这一链条,由外围到核心,逐步“攻坚”。现在,市场调节在国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已达到95.6%、生产资料达91.9%、农副产品收购达97.7%。从国际看,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竞争激烈的特大市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目前也遇到了如何继续深化的难题:国内方面,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方面适应市场化的程度还有待加强,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行政壁垒等仍在妨碍公平竞争和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下一步的重点是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国际方面,应破除进入全球市场过程中“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实现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对接。

――以全球思维推进国际化,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姿态参与全球化。中国原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实行开放政策,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发展迅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与世界相联系。在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规则相“磨合”的过程中,会对国内的相关改革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改革的向前推进。目前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此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应更加主动地吸纳和整合全球资源,既要“融入”全球化,又不能消极对待游戏规则,要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共同发展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