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艺术五环 绽放北京

2008-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肖一 我有话说

“四海一家,欢乐共融。”此刻的北京,世界各国文化精品集中展示,世界艺术家交流欢聚。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带着对北京奥运会的问候,和中国艺术家、中外观众一起,参与着一场伟大的“文化奥运会”,开启了

充满惊喜和期待的奥运文化之旅。

五大洲上千名艺术家欢聚北京

7月28日、29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非洲之夜”文艺晚会热烈上演,来自南非、坦桑尼亚、毛里求斯、塞内加尔、卢旺达、喀麦隆、肯尼亚等国家的近百位艺术家纵情歌舞,在奥运之都北京,在全世界的聚焦中展示出最原汁原味的非洲文化风情。

这道文化盛宴只是东道主北京所奉献的一场迄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奥运文化盛会的一个板块。

从6月23日到9月底,来自五大洲的上千名艺术家,通过持续不断的“五大之夜”盛大演出,将奥运重大文化活动推向高潮。上百种多姿多彩的舞蹈、风情各异的民族歌曲,展示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盛大艺术画卷,共享世界和谐同庆的欢腾气氛。

这是一幅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人文画卷――“阿拉伯之夜”、“上合之夜”、“非洲之夜”、“拉美之夜”、“亚洲之夜”五大晚会,用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演绎不同文化“和谐欢聚”的主题。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参与性、包容性在北京交融、凸显。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说,作为一次规模宏大的国际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相约北京――2008文化活动”是一次全球共享的艺术盛宴,“艺术五环、绽放北京”的主题充分体现出文化艺术与体育运动交相辉映的人文光辉和丰富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体育的盛会,但它也应该是一个国际文化艺术的盛会。文化部奥运重大文化活动办公室主任杨治表示:“‘五大之夜’板块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贯立场。伴随着活动的进行,五大洲的艺术家欢聚北京的文化和谐图景正在展开。”

“世界经典”汇集高水平艺术精品

8月9日,国家大剧院。目前世界上最活跃的通俗演奏乐团美国辛辛那提流行管弦乐团,应“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之约,为北京观众送上一道奥运文化大餐。美妙动听的奥林匹克主题曲回旋在音乐厅上空,连续4年拿下美国年度古典流行音乐指挥奖的指挥大师孔泽尔用魔幻般的指挥棒给观众带来一次奇异的奥运梦想之旅。

8月7日到16日,从国家大剧院到人民大会堂,作为“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的巅峰之作,享誉全球的三大女高音――美洲歌后蕾尼・弗莱明、欧洲歌后安吉拉・乔治乌和亚洲歌后曹秀美,“新一代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马尔切罗・焦尔达尼、萨尔瓦托雷・里契特拉与拉蒙・瓦尔加斯,以及享誉世界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狄美特・霍洛斯托夫斯基,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世界顶级歌剧院最负盛名的多位歌剧巨星共赴奥运文化之约。这是继北京的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音乐会之后,举办的最盛大的艺术盛事。

爱尔兰的《大河之舞》、芬兰赫尔辛基爱乐乐团音乐会、新西兰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等相继出现在北京的舞台。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表示,正因为北京奥运会的契机,才能让世界众多一流的艺术家、艺术团体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云集北京,使中外观众能在北京欣赏到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经典演出。

奥运会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大舞台。杨治表示,一方面中国在这个世界舞台上奉献着自己的经典文化,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优秀文化,同时也集纳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标志性文化艺术,给其他国家一个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文化交流盛会。”杨治说:“世界经典的文化在此荟萃,一个紧贴国际文化潮流、成为新兴文化交流中心的北京将利用奥运的契机实现一个新的跨越。”

开放自信的文化大国怀抱世界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在大街小巷反复播放,先哲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耳畔回响,中华民族“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开放情怀得以充分体现。

北京长安街,首都博物馆楼上楼下两个展厅,分别陈列着“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和“公平的竞争――古希腊竞技精神展”两个展览。身材高大的秦兵俑威猛、健壮,它站立的楼层下面,对应着的是古希腊运动员投掷铁饼的雕塑。两件同样诞生于公元前的艺术杰作,因奥运盛会相会北京,跨越了文化的鸿沟,显示出艺术的共通。

中华文化是有极强的包容性的,有着吸收、借鉴和融合不同文化的优秀传统。学者金元浦说:“中国从来都不是单一文化,对不同文化一直是取包容态度。强大的生命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通过这样一次规模宏大的交流盛会,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们能够达成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希望看到世界不同文化在这个大舞台上能够和谐共融、相互借鉴、共谋发展。”杨治说。

人们这样赞扬这场文化盛宴:它必将因为其对中外文化交流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载入史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