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成效显著
在舞钢,文化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舞钢市委、市政府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主抓、政府主投入的原则,将文化惠民工程纳入党政日程、纳入经济社会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扶贫计划、纳入干部考核。同时,采取“行政推动为主、市场运作为辅、群众广泛参与、多方筹资并举”的办法,多方推动基层文化建设。
为让文化真正融入群众生活,他们结合全市工作部署和当地风俗习惯,着力办好文化品牌活动。春节,举办戏迷擂台赛、锣鼓秧歌大赛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夏季,组织举办端午节龙舟赛、广场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节为内容的文艺活动;秋天,打造以大型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根雕、奇石、冶铁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艺术节。同时不间断地开展一村一年一场大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等活动。去年,全市共举办各类演出230场,放映电影2000多场,为城乡群众奉献了一道道文化盛宴。
为了让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舞钢市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大力推广。该市特有的古乐器――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轧筝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把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做大做强,市里专门成立了以古轧筝传承人郭九洲为会长的古轧筝研究会,现有会员30多人,爱好者达200多人,让古轧筝这个几乎要失传的民间乐器重放异彩。
“老百姓过日子舒服着呢!”
“袁门村气象新,三面环山树成林,五谷丰登六畜旺,漫山林果四季青,农村建设成效好,句句歌声谢党恩……”8月14日傍晚,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中的文化大院里人头攒动,地道的农民演员在舞台上说唱逗跳,来自本村和邻村的300多名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阵阵喝彩,这是该村文艺队在举行演唱会的热闹场景。
在舞钢市杨庄乡建新村文化大院的阅览室里,记者看到六个书架摆满了科技、小说、卫生等图书。前来借书的村民李国生笑呵呵的说:“现在我们活动有‘大院’,学习有‘书屋’,看电视用‘有线’,村里经常放电影,一年还能看几场戏,过日子舒服着呢!”
“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让群众分享文化发展成果,享受文化权利”是舞钢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主旨。
舞钢市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23亩,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为一体的舞钢市文化活动中心,占地2万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投资1200万元的舞钢市老年活动中心主体工程也已经完工。同时该市所有行政村目前全部开通了有线广播电视;所有乡镇、办事处都建起了文化站,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个,村村都建起了农村文化大院,初步形成以城市为龙头,乡镇(街道)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大院为基础,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群众文化网络。
文化繁荣带动社会发展
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徜徉在舞钢,处处透出一种文明祥和的气氛。
为保青山绿水,舞钢市变“招商引资”为“择商选资”,仅2006年就有84个总投资额达73.6亿的项目因污染严重、科技含量低、经济附加值不高、耗能高等原因被拒之门外。市区污染源得到控制,建成了城市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城市污染物零排放。舞钢市因此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城市、河南省文明城市、河南省卫生城市、河南省最佳人居环境范蠡奖、河南省生态城市等“城市名片”。
2006年,舞钢市自筹资金823万元,率先在全国推行了全覆盖、无缝隙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使全市5.4万户、18.61万人感受到医疗保险带来的实惠。接着,该市逐步提高报销额度,建立大病统筹基金等。目前,参险者与在职职工享受到同样的医疗保险封顶线。今年又免除了城市中小学生的课本费,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真正进入“全免费时代”。
2007年,舞钢市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后劲增强、排位前移”的特点。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增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88亿元,增长19.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27亿元,增长32.4%;全年实际吸收外资37.9亿元,增长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0元,增长29.6%;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元,增长19.98%。连续3届步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速最快的百强县(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