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火炬传递前两天,记者在北京东四十三条42号小院,见到了刚刚从四川灾区回京的关艳。“我认为拼搏进取的奥运精神与灾后重建家园的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抗震救灾精神
今年36岁的关艳从14岁起患脊髓压迫症,与轮椅相伴了20多年。在最初充满灰色的日子里,是她一直喜爱的英语让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渴望。凭着惊人毅力,她坚持学完两期英语函授课程,1994年顺利考入大连外国语学院,1998年又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本科学习。三年的勤奋努力使她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和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现在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在职研究生,专攻英语语言学。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为迎接奥运,北京东城区开展了全民学英语活动。在街道办事处的介绍下,关艳开始为驻地武警教英语,并开始英语家教工作。“我教英语,也宣传奥运精神,家教工作不仅充实了我的生活,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很感谢奥运,给了我一个回报社会的机会。”关艳告诉记者,2006年在北京市民学英语、残疾人迎奥运学英语启动仪式上,她和其他几名残疾人精心编排表演的英语小品《备战残奥会》,充分表现了残疾人迎奥运、展风采、做贡献的迫切愿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2007年她被评为“感动东城十大公德人物”之一,被大家称为“轮椅上的奥运使者”。
最让关艳兴奋和高兴的是,今年2月15日,她意外得到了奥运火炬手确认函,她突然想到要给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写一封信,表达一个普通中国人对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喜悦和自豪。没想到罗格先生真的回信了,这给了她很大鼓励。关艳对记者说:“有人说我公布罗格先生的信是为了炒作,但我认为罗格先生的信不仅是写给我个人的,也是写给奥运会,写给每个中国人和每个残疾人的。公布此信就是为了让全社会关注奥运会,关注残奥会。这种关注是对残疾人真正的帮助和支持。希望这种关注能让更多优秀残疾人被社会发现,更好地展示他们的才华。”
作为一名残疾人,关艳对残疾人和残奥会有自己的看法。“有人对残奥会不理解,认为让残疾人经受体能训练不人道,也不忍心观看残奥会比赛。我认为残奥会本身起源于对残疾人康复的关注。同时人们从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中看到人类的精神力量。我希望通过远程教育将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将奥运精神和残奥精神传递得更远。也希望媒体多宣传‘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精神,让人们真正理解残奥会的意义,更多地关心帮助残疾人。”
关艳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人在处于逆境时感觉很艰难,走过之后回头看看,那种经历实际是一种财富。人在逆境中不必抱怨,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明天才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