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对中国举重队来说又是一次大捷之日,陈艳青和张湘祥双双出战,并先后摘得女子58公斤级、男子62公斤级金牌。张湘祥已经完成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所有课程,获得北京体育大学的硕士学位,而陈艳青则是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的研究生。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的《中国奥运冠军调查报告》显示,自1984年至今,我国奥运冠军中本、专科以上学历者约占总数的81.95%,硕士以上学历者约占28%。
谈到中国运动员中的高学历者,不得不提到邓亚萍。以小学三年级的学历基础,跨入清华外语学院;从26个英文字母都难以写完,到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得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乃至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邓亚萍通过自身的努力,塑造了中国运动员求学的典范。目前,张湘祥也准备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从本届奥运会来看,中国代表团中硕士研究生包括张湘祥、杨威、高?等为数不少的运动员,而具有本科学历的运动员更比比皆是。他们的出现纠正了以往运动员是“运动的巨人,文化的矮子”的偏见,也是“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最好诠释。
高学历“反哺”训练比赛
在许多人看来,体育成绩的取得跟学历的高低似乎没什么关系。其实,文化教育可以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运动员们的“软实力”。在相同的竞技水平下,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思维能力无疑为取胜增添了砝码。在奥运会这种重大比赛中,心理素质甚至比竞技水平本身更能影响成绩。
北京奥运会举重冠军陈艳青对此有着很深的体会,她所学习的专业是应用心理学,曾三度退役的她凭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奥运赛场上稳稳地“抓”下了冠军。而在国外,很多运动员都把成功归结为学历教育。经历了26个学期才从大学毕业的德国球星比埃尔・霍夫就曾感谢所学的商业管理专业给自己竞技带来的帮助:“让我在门前更加冷静,而且充满智慧。”
同时,竞技体育发展到现在,早就成了多学科交叉的项目。一味死练早就被否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成了取得好成绩的捷径。新科奥运冠军张湘祥在这一点上最有发言权,已获得运动训练硕士学位的他就曾说过:“怎样最科学,怎样最容易出成绩,就怎样训练。”这个经验也使他在训练中很少受伤,最终夺取了奥运会金牌。
赛场需要高学历运动员
有专家曾经说过,“只靠钢筋水泥是无法举办奥运会的。”奥运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完善的场馆措施,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过硬”。而作为“主角”的参赛者们,他们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着奥运会是否能成功,也深深地影响着全球几十亿观众。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北京奥运会上,杨威、张湘祥等参赛选手表现出的礼貌与修养,面对镜头幽默又不乏理性的回答,传递出的乐观与坚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运动员们的高学历、高素质,是中国体育融入世界的助推器。随着奥运会上高学历冠军的出现,定会在体育界推动崇尚知识的良好风气。
这,符合奥林匹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