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自乾隆十九年由官方正式定名,至民国时期,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松全元教授一边参观一边感慨地对记者说:“过去,大栅栏就有六座戏楼。今天,大栅栏也应发展一些能让普通百姓参与的戏院,让他们也可以买得起票进去坐一坐,看一看京剧。”一位家住附近的64岁的老先生说,“展览展现了大栅栏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应该让年轻人都来了解大栅栏,了解它的发展变化,并将大栅栏的特色文化传承下去。”
记者日前参展时,正赶上宣武区档案局副局长刘崇誉值班,对记者根据观众意见提出的“前门大街已重新开街,展览为什么却要办在胡同里”的问题,她回答说,“在商品经济时代,大栅栏地区基本上保留了原来街道胡同的肌理和格局,十分难得。大栅栏街区档案史料展,就应把展览办在大栅栏街区的胡同里,因为有不少参观者都会到胡同里去寻找过去的建筑遗址,这就把展览和大栅栏街区的所有胡同联系在了一起。实际上,整个大栅栏地区就成了一个原生态的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大展览了。”她还介绍说,展览自8月5日开展后,每天都有不少人从海淀、大兴、昌平等远处赶来,这些以前在大栅栏街区住过的观众是来寻根的。此次展览的协办单位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正与他们协商留用有关资料,以作为今后对大栅栏街区进行“修旧如旧”整修时的历史文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