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巍是河南郑州人,1920年出生,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魏巍一生创作了许多讴歌人民军队的文艺作品,长篇小说《东方》曾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而魏巍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仍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赴朝鲜采写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曾使亿万读者热泪盈眶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最可爱的人”也成了人们对于人民子弟兵最亲切的称呼。
民俗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陈竟的姨父杨光池是魏巍的入党介绍人,陈竟因此渊源而与魏巍多有交往。陈竟说:“魏巍的思想和人品一直激励我。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上中学时,就被《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得流泪。所以,我永远忘不了为祖国和人民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各族人民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就不会有今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魏老所讴歌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它永远教育着国人、激励着国人。”
“将《谁是最可爱的人》视为当代军旅散文的发轫之作也毫不勉强。”军旅文学评论家朱向前如此看待魏巍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贡献。“《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常被看作是战地通讯,被纳入新闻的范畴,其实,这些作品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叙写真切、色彩绚丽、诗意与哲理相融合、行文舒展,文学意味浓厚,促进了通讯回归散文化,对后代很多作家都有影响。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全景式反映抗美援朝战场,是新时期第一部杰出的军旅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开创性、里程碑的作品。”
以写红军故事、长征题材而成名的作家张品成,最早读到《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魏巍的作品广为传诵,我的父亲是军队教官,他常常把这篇作品读给我听。”张品成用“最可爱、最可敬的作家之一”来形容这位老前辈。“当年,他深入到战争最前线,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写出了记录那个时代真挚灼热情感的精品。几十年来,他一直秉持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他的《永远的红飘带》是我国第一部描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篇小说,对于我今天从事长征题材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斯人已逝,作品永存。不仅是深受魏巍作品影响的作家、学者,许多读着魏巍作品成长的普通读者,也都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在互联网上,一位网友如是说:“《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一个时代。而今,那个时代留下的精神还将永存。老人家,一路走好!”
魏巍(右)在冀中平原。
魏巍(右)在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任职时与战友丁国才合影。
在朝鲜平壤车站,魏巍(前右二)与即将回国的志愿军战士在一起。
魏巍在朝鲜战场和朝鲜儿童在一起。
1952年,魏巍(右)在朝鲜三登野战医院访问志愿军模范护士罗克贤。
图片均为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