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北京奥运会是一届开放的奥运会,舆论的开放透明得到了海内外一致好评,您觉得越来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来源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不断解放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奥运”理念。人文奥运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开放的大背景下着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这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然。人文奥运,既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空泛的口号,它需要无数细节和行动来支撑。从我们的工作角度来看,提供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新闻服务,便是题中应有之义。这要求我们时刻在工作中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新闻记者”。哪些是我最想采访的,我们的新闻服务就沿着最想采访的需求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想记者所想,应记者所需。“记者关心什么,就组织采访什么”,这是我们确立的开放原则。
开放体现在影响舆论。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新闻发布、集体采访和个别采访活动,最大限度满足境外记者“想听的”、“想看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威发布和中国特色鲜明的活动。
问:作为北京国际新闻中心的“管家”,您觉得奥运期间新闻服务的成效如何?
答:从一开始我们就提出,新闻中心的成效应该由记者来判定。是及格还是优秀?记者说了算。现在从记者的反映看,他们给新闻中心工作打了优秀的分数。这个分数的背后,是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严格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和以人为本的接待标准,为来自10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0名境内外非注册记者提供了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和接待服务,广泛传播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等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和理念,积极展示了我国良好形象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进了来华记者对中国的了解、信任、友谊,为北京奥运会胜利举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问:你们提出新闻中心是记者温馨的家,又是怎样从细节着眼去建设这个“家”的?
答:我们的理念是服务至上,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硬件软件设置,让各国记者真正体会到“家”的感觉。
新闻服务是核心,生活服务是基础。我们在衣食住行、工作场所等各方面为记者提供了大量细致、周到的服务。考虑到记者工作的特殊性,新闻中心设立了24小时供应的中西式自助餐厅及清真餐厅,还免费提供宽带上网,速度达到700兆。英国首相府新闻官希尔参观新闻中心后,对这里的完备设施赞叹不已。
我们所组织的集体采访、设置的发布会议题,绝大部分都是记者感兴趣的焦点和热点,确实能够兴奋记者们的新闻神经,满足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求以及与老百姓近距离接触的愿望。不少境外记者都说没有白来。温哥华冬奥组委官员参观后说:“整个注册流程有序、便捷,工作人员始终面带微笑,这一切给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中心接待处遇到有记者生日时会在第一时间送上真诚祝福。台湾年代电视台文字记者陈立国看到新闻中心发出的生日短信后,感动得打电话说:“谢谢你们,我自己忙得连生日都忘记了,没想到竟能得到你们的祝福,我感到非常温馨和感动。”
问:记者最大的需求是获取信息,在这方面新闻中心为记者的采访提供了哪些服务?
答:新闻方面的服务是所有人性化服务中的“芯”。除提供节目的录制、编辑、传输以及图片服务外,新闻中心每天还组织两三场新闻发布会和集体采访,并受理个别采访。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人总是尽量给记者留出充裕时间提问。集体采访时尽可能在记者和受访者之间寻找共同话题和平衡点,努力促成采访成功。针对境外记者的个别采访申请,我们的宗旨是“零拒绝”。
问:对于那些初次来中国采访报道的记者,新闻中心是如何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工作的?
答:很多境外记者都是第一次来北京采访,有些人在北京的工作也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天。我们希望通过服务,使他们不仅能获得尽量满意的新闻素材,也能让这次北京之旅在他们个人的新闻生涯中留下美好记忆。很多境外媒体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他们的受众也渴望了解北京、了解中国。如何在短时间内引领他们进入中国文化深处,体会文化精髓,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浏览,这就要求我们提供让境外记者“解渴”的服务。
为此,新闻中心为记者免费提供了近1700种、32万册外宣图书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风情、最新发展。希腊国务部新闻总秘书处秘书长潘诺斯・里瓦达斯竖起大拇指称赞书籍种类丰富,他说这些书籍对记者报道的观点和内容肯定会产生影响。韩国先驱经济报北京支局局长崔宪圭说:“这里的书籍简直就是为我们的特刊准备的,这下我不用满大街找新闻了。”
此外,我们还举办了11大项52场次文化活动。8月11日,观看“百年奥运回顾视听专场音乐会”后,美国图片社塞浦路斯分社记者在和朋友通电话时激动地说:“你们今天没来是大大的损失,音乐会激动人心,能看到这样的演出是我的幸运。”8月12日,参加《京剧艺术三大美学特征》专题讲座和演示后,德国记者特伦特表示,中国京剧太棒了,第一次到中国就能欣赏到中国国粹非常幸运。
问:奥运期间的安保措施很严格,是不是与提供开放的新闻服务之间有矛盾?你们怎么处理这其间的矛盾?
答:如果把奥运安保和新闻采访看作是两个圆,这两个圆会先相交再重合。没有重合之前,在相交点上肯定有碰撞,但只要大家以人为本,人性化地去沟通,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安保工作处于奥运工作的首要位置。所有涉奥场馆中,新闻中心每天开放最早、关闭最晚、持续时间最长,昼夜运行,安保工作难度很大。但在各方面相互配合下,新闻中心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
安保团队以“善待媒体、宽松和谐”为宗旨,实行人性化安检,对进入新闻中心的人员、车辆和物品适当放宽安检标准,以适应服务非注册记者的工作要求,同时也加强对新闻发布厅等要害部位的巡控。高效的安保工作增加了记者的安全感,在整个赛事期间,记者在新闻中心丢失、遗忘物品近百件,基本都被完整找回。我们的安保工作也得到中外记者的广泛好评。
问:开放的舆论环境对北京奥运有什么意义?
答:可以说,因为开放,北京奥运会才会如此成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又说明了开放有多么重要。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体育奥运,也是“新闻奥运”。我们拥有开放的舆论环境,奥运会才开得如此精彩,这互为因果关系。以开放的心态思考问题,才能创造开放的舆论环境。
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为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从整体情况看,每次新闻发布会后,境外媒体基本都能客观报道我们提供的内容。外出集体采访参加媒体多,特别是境外主流媒体记者多,非常受欢迎,关注度很高。香港无线记者表示:“国际新闻中心安排的采访活动很多,又都很有新闻价值,我们哪一场都不想错过,累一些还在其次,关键是我们自己的选题都顾不上做了。”
另外,从8月6日起,新闻中心邀请50个发展中国家的185名记者分3批在奥运期间来华访问,每批为期6天。这些记者分别参观采访了北京、天津、青岛的奥运场馆、重点企业、名胜古迹等,在每个城市都受到当地的热情接待。通过亲身所见所听所感,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感情,对某些西方媒体的恶意宣传产生了质疑和抵触。莫桑比克《时代》杂志体育部主编约瑟里诺写道:“此次访华使我们了解到中国的今天,以及对明天的期盼,因此,我们不应再相信西方媒体的敌对宣传。继续向前,中国加油!”墨西哥《千年》周刊专题记者DiegoEnriqueOsornoGonzales说:“这次访问为我们提供了机会,让我们看到与西方媒体通常报道中不一样的中国。”这些记者回国后,都在各自媒体上做了不少关于中国和北京奥运的报道。
8月22日,由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和第一视频共同发起的“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记者手迹百米长卷”签名活动吸引了许多国内外记者的目光。他们“用笔和镜头报道奥运,用签名和手印来纪念奥运”。本报记者刘新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