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的责任与使命就是通过对文艺作品文化内涵进行阐释,揭示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们的精神走向,从而肩负起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
批评家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这个现实应是既贴近现实,同时又能站在更高视点上观照现实的一种精神姿态和批判眼光。时下一些批评文章其实并不了解当今的
批评家要有坚实的理论背景与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以文艺为对象的高级审美活动的批评来说,理论背景的丰富与否,直接决定着批评的深度与价值。当前批评的乏力,体现为思想力度不足,或精神资源不厚,或价值坐标不明,或审美能力不强。根本原因在于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整合做得不够,没有足以解析当前复杂多元的文艺现象的思想穿透力和富于精神价值的审美判断力。由于批评的理论背景和精神资源的薄弱甚至贫乏,面对当今陌生而复杂的文化和文学现状,就显得束手无策、捉襟见肘了。比如,对今天文学全面地大胆地赤裸地铺展开了人性、欲望、身体、利益的方方面面,批评有没有能力加以评判、辨析,弘扬正面的精神价值声音?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理论失效,没有说服力,甚至出现了思想瘫痪症与失语状态,剩下的就是跟进性的描述,中立性的介绍,没有理性的尊严。现在思想价值多元,审美意识多元,对同一现象有不同评价是正常的。但是,何为真善美,何为假恶丑,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类普世价值是有其基本标准的,尽管它是变动不居的。有了它,才不致美丑莫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混沌一片。既然人是一种不但能感觉自身存在,还能反思自身存在的存在,那就必须在物化世界之上,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精神的世界。为此,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专业素养的批评建构。首先,是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批评家应该对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文化的变迁、文明的影响有更多的了解和体验。我们所说的历史文化知识并不仅仅指文学或艺术发展的历史,当然这是必须的。我们所说的历史文化知识主要是指文学或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发生的作用及其规律。批评当然是一种社会存在,但首先是一种文化存在,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批评家对文化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期望批评能够通过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来揭示现实生活中文化的意义以及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是价值观的问题,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问题。价值观可以认为是人的社会意义的基础。没有价值的引领,人存在的意义就将消失。人类对价值观的关注有不同的形式、多样化的表达。人在一定的价值观的作用下完成自己的行为,实现自己的意义。文艺是人类表达价值观最为生动、最具有感染力的形式。批评家通过对作品的批评来阐释自己所尊崇的价值观,有助于人们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建立人类理性的规则,有助于人类自身的完善。这样,我们就不能期望只有激情而没有武器的战士能够取得胜利。而这种武器正是我们所说的理论背景。它为批评家提供方法、艺术规范、思想资源和批评的尺度。批评家将拿它冲锋陷阵,驰骋疆场。在批评领域存在许许多多的批评理论,从本质上说,都是平等的。但从其影响力对文艺的贡献而言,则又各不相同。批评家选择什么样的批评理论与个人的选择当然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先天的资质也有非常重要的联系。个人的兴趣、爱好、倾向将影响他对理论的选择。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这种选择不是惟一的、绝对的,而是多变的。在某一理论中也可能融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正是这种综合借鉴才确保理论背景的丰富性和批评的权威性。第三,是想象力的丰富。想象力既指审美、创造美中通过联想、想象、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组合以认识对象和创新形象的能力,又指形成表象并把表象联接于知性或理性的心灵能力。如果没有想象力,认知和审美都不可能发生。这一点对文艺批评而言尤为重要。一个批评家如果丧失了想象力,又如何能够领悟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境界?文艺批评要达到对文艺作品这个特殊的精神现象的理解,想象力对文艺深层体验的触及就提供了基本手段。人类如果缺乏深邃的想象力,就会失去对未知事物的感应和向往,就会陷入缺少热情和活力的麻木状态,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的脚步就会放慢,或者停顿。因此,想象力的培养,最直接、最现实也最方便的就是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学艺术。它们是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人们的行为、习惯、言谈、情感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文艺的想象力就不再是作家和艺术家的事,而是民族、国家和人类的事。是一定的生活和族群文化决定了某一类人的想象力,并通过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表现了出来。批评家的责任在于肯定这样的精神力量,在于把这样的力量还给社会,并使之增进和强化。
批评家要有最高标准的道德情感的责任担当。这个责任担当就是通过文艺从精神上、情感上提高人、改变人的生存处境,从而达到真理与文化的高峰。这才是评论家最高的道德情感标准。文艺是人类道德情感表达的艺术化。或者可以这样说,人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精神的世界中。对物质的渴望,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对精神与情感的渴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基本要求。人类正因为有了爱恨、情仇,有了欲望、追求,才不断地发展进步,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尽管这只是一个过程,但这一过程构成了人类的全部。作为社会存在,对人的道德情感关怀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方式,但最有效、最实际、最便捷的是文艺。由于社会环境、价值选择、天性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人的道德情感有了高下好坏之分。高尚的、纯净的、朴素的道德情感是我们追求和敬仰的。而那些邪恶的、混浊的、浮泛的道德情感是我们所鄙视的。文艺有责任为培养人们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作出积极的贡献。而批评家则通过自己的批评来倡导和弘扬那些积极的道德情感,并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然而,当前批评界道德滑坡、情感缺失现象令人忧虑。一些文艺报刊把文艺批评当作谋利的工具。一些毫无代表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的评论和一些无关宏旨的话题,铺天盖地,占据了大量篇幅。而在面对当今的时代思潮、历史语境、现实生活、创作实际时,批评却表现得被动、窘迫、乏力,缺乏主体性强大的回应和建构性很强的创意。这无疑是来自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包装和潜规则的结果,批评之外的因素对批评写作影响过多,本应是公正的文艺批评渗进了过多的媚俗味儿,使批评工作丧失道德感,批评文章缺乏质量意识,批评行为失去正义感,批评家已变成有气无力的使用批评话语的无话语权者,要么就是充当商业炒作和媒体操作的帮手,要么就是“酷评”式捧杀和骂杀的合谋者,批评成了具有“文化意义”和“理论意义”的广告形式。在文艺面对消费年代的滚滚红尘而逐渐失去其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地时,批评家对世俗的针砭及其引导性的突围,才是他们应有的责任意识和美学姿态。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文艺批评的最高道德情感标准的坚守,以一个公正、客观、具有敢批敢说精神的文化作品审美者的身份,并以这个特殊的身份去体现批评的严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在寻觅特定时代的审美元素和风格精神,寻觅与时代审美前沿相契合的新的形式和新的语汇中,以其睿智、勇气、批评艺术与独特见解,显示出批评家应有的品格与气质,同时能给读者和作者带来审美引导与心灵震撼。这种有深度、有信度、有力度、有灵魂支持、有生命感悟的批评,才是捍卫文艺纯洁性、坚持标准准确性、追求发问深刻性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