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游了一趟琅琊山,我才明白在那篇极短的《醉翁亭记》中,欧阳文忠公为何对山里的林木倾注了那么多的笔墨。
琅琊山上,杂树繁密,种类毕荟,“可圈可点”的名株佳木甚多――在“寒流疏影”、“翠积清香
在山上,琅琊榆随处可见,极其平凡。但稍加观察,你便不由得为它那顽强、坚韧的生命习性而由衷赞叹――
琅琊榆有着不择地而生的畅达情怀。山间其他树木都选择了山土肥沃的地方生长,而无法在岩石成片的地带存活。只有琅琊榆不择土地、石地,种子落到哪里,便在哪里生根、发芽、蓬勃成长。在香烟缭绕的玄帝宫后侧,一片玉洁的岩石上,伫立着数十棵洋溢着充沛生命力的琅琊榆,丛丛树根从石上纷披而下,透过细狭的石间缝隙,插入泥里,抓牢大地;而棵棵树干却昂扬向上,直冲云霄。在琅琊古寺前的净手泉旁,一株琅琊榆毅然立于一方白色巨石上,树干刚健、挺拔,数条碗口大的裸露根翼为获取维持生命的养分,竟从岩石顶端艰难下延三米多,若虬龙汲饮,深探泉中。
容天纳地的宽广胸襟,是琅琊榆的又一风貌。循险峭的琅琊古道拾阶而上,道旁的琅琊榆随处可见,奇怪的是,许多树木的桠杈上,都扛架着一块块或大或小的岩石;这些岩石大者约有数百斤,小者起码也有数十斤。起初,我们还当是好事的登山者放上去的,细细察看后,方知它们就是原先压在树苗顶上的自然石,随着嫩苗的长大成树,枝杈也就“顺理成章”地将它们高高地“举”到了空中。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生长在南天门旁的一株粗大的琅琊榆,其生机勃发的树躯中,竟嵌夹了一块重达数吨的岩石,并将其托离地面一米多。可见这些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树木,为了觅得一线发展空间,竟忍受、包容了多少无法想象的艰难!
琅琊榆还有着相扶互助的“利他”精神。正像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在与自然的搏斗中,琅琊榆也会垂弱、衰落。在怡亭后面,我便看到一株径宽达一米的琅琊榆,许是年老体空的缘故,被风吹得西倾了。但在它的西边,一株没有老树粗大,可十分富有生气的琅琊榆,却用自己壮实的身干,撑“扶”住了老树歪斜的身躯。在又一度和煦的春风中,这两株树的枝条上都绽满了嫩黄色的新叶。
……
确实,琅琊榆太让人难忘了。信笔写来,一种崇敬之情还不禁在心头回荡:美哉,琅琊榆;壮哉,琅琊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