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29日电记者田雅婷今天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简称“电子监管网”)从这几年的推进情况看,以涉及安全的产品为重点,将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链接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副司长严
一是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把涉及安全类产品有选择地纳入电子监管网目录中,以重点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为推进重点。
二是调整企业入网赋码进度要求。遵循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针,对首批9类69种入网产品目录的企业,确有困难的,要帮助他们解决技术困难,并由企业自主确定入网时间和赋码方式。
三是鼓励符合条件的防伪企业参与电子监管网平台的建设。
据悉,从源头抓质量、从源头抓打假是质检部门的重要职责。多年来,打假工作一直面临对假冒伪劣产品发现难、执法取证难、源头追溯难的“三难”问题,打击假冒伪劣一直采取拉网式排查、地毯式检查的方式,不但行政成本高,而且很容易出现反弹。2005年初,经与商务、工商等部门协商,决定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制度。电子监管网的基本特征是,在产品外包装上使用统一标识的电子监管码,一般是一品一码,具有唯一性,相当于产品的“电子身份证”;建立一个由数据库、网络和呼叫中心组成的技术支撑体系。这个网最核心的功能是“真实可追溯”。生产和流通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掌握产品流通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终端机等途径查询产品信息;执法部门可以随时监控,发现有问题产品迅速溯源和召回,对假冒伪劣予以快速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