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摘取全民健身的“大金牌”

2008-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斯敏 我有话说
清晨,北京一如往昔地醒了――在韵律操搏动的节奏中醒来,在太极拳圆融的伴乐中醒来,在孩子们洒满运动场的欢笑中醒来。

这一幕,让北京分外动人。“我为什么爱北京?因为这些热爱锻炼的人们。”回国之前,为北京奥运而来的《底特律自由新闻报》记者阿尔邦难掩留恋。

阿尔邦看到的,是一个沉浸在奥运喜悦中

的国度。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奥运会上,51块金牌、100块奖牌的骄人战绩,成为奥林匹克对中国体育力量的奖赏与证明,也为全国蓬勃开展的群众体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激情。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此次奥运的收获远不止这100枚有形的奖牌。

奥运奖牌,更像是被雄厚底座托举起的明珠,它以四射的光芒告诉世界:当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途中稳步迈进的时候,13亿人民的体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当赛场上健儿们接受鲜花与祝福的时候,我们还有着更高的目标:摘取全民健身这块最大的“金牌”。

“一人动则一身强,一国动则一国强”

当我们展开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体育图卷,几幅画面赫然定格――

1932年,短跑名将刘长春代表中国首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历尽艰辛,抱憾而归。此时,内忧外患的旧中国民众生活无着,体育普及几近奢谈;

1984年,依旧是洛杉矶,许海峰在男子50米手枪慢射比赛中气定神闲,勇夺我国奥运史上首枚金牌。此时,改革开放的新中国日益焕发生机,全民运动渐成风气;

2008年,中国以奥运会金牌榜第一的成绩站上了世界舞台,639位健儿在力与美的竞技场上展露英姿。此时,全民健身如春潮澎湃,席卷神州大地……

“国运盛,体育兴。从‘东亚病夫’到笑傲世界体坛,中国体育的发展见证了国家繁荣富强的历程。”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

变幻的历史,昭示着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不变的关系:前者以其强大的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国人体质增强;而其“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又扎根于普遍的群众体育基础之上。

“一人动则一身强,一国动则一国强,世界动则世界强。”我国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习斋久已呼吁全民健身的开展,而他所言的“强”,既是国民体质的全面提高,更是随之产生的竞争实力与文明程度的提升。

从新中国成立前人均预期寿命35岁,到2008年人均预期寿命73岁,日渐走入百姓生活的体育锻炼,对国民体质提高作用明显,也有力地改变着人们的体育意识。“1997年的时候,很多人还把劳动生产等同于体育健身,现在,人们对科学健身的追求已经日益强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主任江崇民介绍。

随着各地良好体育氛围的形成,大批青少年自发地与体育亲密接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省市、地市三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1.2万所,经常参加体育传统项目活动的学生达5000万人左右,为数不少的奥运冠军就被挖掘自这个庞大的后备军队伍。

“全民健身还能培育和壮大体育市场。如果没有大批群众体育的身体力行者,就不可能有竞技体育的忠实观赏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说。

而这些,或许还仅是表象。当我们回溯至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源头,就会发现,体育真正的主角本是人民大众,而不仅是那些顶尖的运动员。

“体育为大众。在奥运会上,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在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顾拜旦谆谆之言,今犹在耳。

经过奥运盛会的洗礼,我们对体育的理解逐渐回归本质:竞技只是手段,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才是奥林匹克的真谛。将北京奥运会与群众体育的发展结合起来,鼓励人们超越自我、积极参与,是中国对奥运的重要贡献。

正如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所言:“金牌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是必要的,但是,一条惠及13亿中国人的体育之路,才是最有分量的金牌。”

七年磨一剑,健身“实惠”纷至沓来

北京奥运会期间,百余支民间团队在全民健身的舞台上一展风华,抖空竹、舞彩绸、扭秧歌……天安门广场、街巷社区,处处留下他们勃发的身影。不论城市还是乡村,新生活已点燃了人们参与健身的热情。

2001年申奥成功,给了我国提升群众体育品质的良好契机。“申奥成功的7年,是中国群众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取得重大进展的7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7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说。

立足于已有的良好基础,国家着力开辟群众体育的快车道。七年磨一剑,终于换得一项项“实惠”纷至沓来――

三万余条“全民健身路径”遍布城市街巷,29个省市的499所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87000余个农民体育健身中心最终将于2008年底建成,覆盖城乡、形式多样、亲民便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近21万个城乡体育指导站和健身站点、237个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聚集了热火朝天的人气,45万人组成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成为广大健身者的贴心老师,群众体育组织与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运转高效;

“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工作”有序展开,国民体质监测站形成完备网络,全国过半数的省、市制订和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全国性《全民健身条例》已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群众体育科研应用得到加强,群众体育法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场地、队伍和法规建设只是创设了条件,由此带动群众健身意识的增强、健身活动的开展才是最终目标。”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盛志国介绍说,正是出于这个考虑,2006年,“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很快风靡城乡。广西万村篮球赛、甘肃天水农民武术大会、宁夏大漠运动会、世界同场健步走、上海社区楼宇运动会……百花齐放的特色活动,和“人文奥运”遥相呼应,一派风生水起之势。

于是,当世界的目光因奥运而聚焦中国的时候,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涌动着健身热潮的活力之国――青少年在近3000所属于自己的体育俱乐部里舒展身心,享受着每天一节活动课的阳光体育,健身房日益成为人们聚会、消遣的首选,老人们不再满足于慢步走、太极拳,也开始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引导下学起了“新花样”……体育的魅力,竟这样深入人心。

后奥运健身,好风频借力

广东省南海市官窑永和村,平坦的村头空场上,一群六七岁的孩子正追着一个乒乓球奔跑,不时对准球奋力一击。“我们在学周婉峰姐姐打‘棍子球’!”孩子们开心地说。自从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夺得奥运银牌的消息传来,主力队员周婉峰的家乡就掀起了“棍子球”热。

奥运会后,这样的情形无处不在――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奥运会后,关心体育的人增加了48%,愿意加强体育锻炼的人增加了57%;江苏省南通市已将8月12日定为“南通体育日”,以纪念当日三位南通籍选手相继摘得金牌……

与此同时,一项来自民间的倡议正备受关注――将每年8月8日设为“国家体育节”,在全国数百家媒体发起的调查中,90%以上的受访者支持这一提议。

奥运就这样强化着一个个人,一个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的体育情结。

而北京奥运遗留的一大批场馆,也成为发展全民健身的宝贵财富。早在建设之初,所有奥运场馆就已被纳入北京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向民众健身开放已为时不远。

“奥运会至少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5大机遇:更新大众体育观念、开发扩大群众体育资源、促进群众体育组织整合、促进群众体育均衡发展、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国际交流。把握好这些机遇,就能将全民健身的愿景转化为现实。”任海分析道。

对于这个转化,盛志国成竹在胸:“北京奥运会之后,广大群众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识会更理性,参与意识会更自觉。作为群众体育职能部门,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健身,把握‘全民参与健身、惠及百姓大众’的工作原则,实现全民健身群众参与数量的最大化和根本利益的最大化,推进群众体育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而在毛振明看来,对社会俱乐部的扶持、健身指导人员的培养、全民锻炼标准的研究设定、增加全民健身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等等方面,“我们有很多可为之处。”

好风频借力。“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将完全摆脱重竞技轻群体、重金牌轻参与的弊病,昂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誓夺全民健身这块属于13亿民众的“大金牌”。

 

图为8月16日,“太极舞动奥运情”天津太极舞表演赛在天津奥运文化广场举行。该活动是天津奥运文化广场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倡导全民健身。新华社发(刘学礼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