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是培养对科学的热爱还是专注比赛获奖

2008-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刘茜 我有话说
2008秋季新学期开始了,热爱科技创新的青少年们又将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研究中去。在新的学期,青少年科技创新应该注意些什么?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日前在乌鲁木齐举办的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谈起。

这次创新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558名中小学生和200名教师,他们带着各自的研究课题和成果,展示探索与

创新的成果,交流实践体会,探讨发明与创造的未来。他们的研究成果,既有通俗的:如“神奇话筒自动升降”、“飞碟检测污染团”、“智能楼道节能灯”、“会说话的门把手”、“弯头瓶口墨水瓶”;也有高精尖的:“钙离子拮抗剂保护血管”、“神经元被动模型纳”、“钾离子电动力学稳定性模型与分析”、“病变突变体splx的生理机制”、“Cdc调节小鼠卵母细胞”……

青少年科技创新,到底是发展“高、精、尖”的课题,还是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科技的眼光,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对科学的热爱?

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热爱更重要

湖南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二学生荣镭是个戴着眼镜的女同学,她此次参赛的课题一眼看上去满深奥的――一种导致智力低下染色体新核型的发现与探究。她通过两年的研究,试图找到使人智力低下的真正病因,竟意外地发现其核型为一种世界首报的新核型。

从这个角度讲,她研究的也是高、精、尖课题了,但听听她的研究动机,记者发现她因为爱思考,有一双探究的慧眼,找到了自己的研究目标。

荣镭的表姐是个智力低下患者,看到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表姐整天生活在被别人照顾的世界,她就想不通:为何自己与表姐有如此大的差距?有幸,她在中南大学遗传实验室里找到了指导老师,通过自己对细胞知识的了解,用两年的时间,发现了这种世界首报的新核型,从而拿到一等奖。

华南师大附属中学高二学生肖可研究的课题是《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研制及其废水发电性能研究》。他选择这个课题的灵感来源于学校组织的一次夏令营。那年,他与老师和同学们来到污水场时,看到传统的活性粒泥法处理废水产生了大量的污泥,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回来后,这个爱思索的小伙子动起了脑筋,他查资料,发现基本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微生物发电技术既能直接处理废水,不产生污染,还能发电,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解决至今世界面临的严重能源问题。这些问题,激起了他探究下去的信心,两年中,他攻克了许多难关,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让自己有双探究的眼睛,通过思索,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攻克科学的难关。通过这种科技平台,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热爱,这应该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办的真正目的。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初衷在本届大赛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会提裤子的智能轮椅”、“可升降的风力发电机”等,都让人看到了我国青少年对科技的向往和探究。

不能把眼光只盯在获奖上

当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热热闹闹在乌鲁木齐举办时,各类暑期培训班也进入了繁忙时期,但记者却看不到一个有关科技的培训班。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更让人诧异:乌鲁木齐市青少年宫和群艺馆已经多年没有办过青少年科技培训班了。原因几乎一致:家长都让孩子上艺术班、辅导班、外语班了。就是带有科技两字的班,也仅限于一些技能性的班。如航模班等,真正的科技班招不来学生。

可在大赛的展厅里,众多青少年钻研的课题却表现出让人不可思议的高、精、尖。新疆某科研所的一位研究员看了后说:“没想到学生们研究的课题比我们研究的都深奥。”

新疆某中学的三位高二学生,从上高中的那天起,就开始了对乌鲁木齐昌吉庙尔沟地衣的研究。两年中,只要是节假日,他们都会到这个离乌鲁木齐市近百公里的山沟里进行地衣的采集和搜集工作。这里不通公交车,少有人烟,他们往来只有让家长开私家车送。两年研究花费了多少钱财,他们没有计算过,但绝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受得了的。

在本届大赛颁奖现场,一位山东的家长也承认,孩子自两年前开始进行科技创新研究后,从选课题到进实验室,再到最后论文写出,究竟花了多少钱,没有算过,但少说也有近十万元。

一边是没有人光顾的科技培训班,一边是花巨资进行高、精、尖的科技研究,巨大的反差到底是谁在其中推动着呢?一份资料大概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原委。

按照教育部高校招生的有关规定,高一或高二阶段的发明成果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可以获得免试上大学的资格。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有自主招生的权力,有各种特长的学生,在万一没有考好的情况下,凭着这一特长就可以进入大学。

正是这一点,让许多孩子和家长,甚至学校都把参加创新大赛的重点放在了获奖上。每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于比赛结果和高考鼓励性加分政策挂钩而受到社会关注。而要想获奖,就必须在“高、精、尖”项目上有所作为。沿着这条思路,一般的中小学生做着让专业研究人员都感到深奥的研究课题,就不足为怪了。其中到底有多少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呢?恐怕只有学生自己明白。

要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不否认老师、家长的帮助,只要学生能说清楚自己的收获和创新点,了解项目的过程,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欢迎科学家的辅导。这其中,不排除一些特别优秀的选手有自主从事“高、精、尖”研究的能力。这是大赛设立之初就确定的原则。就像本届大赛专门安排了考核、答辩等环节,专家学者进入到展厅里,与参赛选手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与沟通。这样做,一方面让专家学者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也了解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与认识,从中看到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与原创力。最主要的是,让专家学者了解了学生的品质。

电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在与乌鲁木齐市一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深情地说:“对于中学生我送一句话,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的内核是清白,做事的内核是认真,做学问的内核是心怀抱负、脚踏实地。”高温气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承康则认为:“中学生要有信念,为国家多做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本届大赛评委会主任王乃彦说:“本届大赛决赛阶段共有6天时间,终评评审委员会由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1位学科专家组成,从这一点上看,就可以看到我们对评审的重视程度。而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又分为项目审阅、素质测评、技能测试、封闭问辨四个环节,最终才能评出各奖项来。应该说,这个过程也是十分严谨和认真的,为什么这样做?就是想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现更多对科技有兴趣、又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中学生来,使他们在科技探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长。”

在第二十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陕西省宁陕县中学学生任英飞正在介绍他们制作的“朱?”模型。(资料照片)

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热爱,应该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办的真正目的。(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