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服务基础教育是高师院校的根本

2008-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曾毅 我有话说
金秋时节,各高校迎来了新学期。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师范大学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就一直是高师院校关注的焦点――向办成综合性大学靠拢,还是面向基层,为基础教育服务?时至今日,一些人依然认为,办师范就

意味着学校学术水平低下,要提高学术水平就必须放弃办师范。东北师范大学却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没有动摇过为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信念。

该校校长史宁中说,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与新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紧密相连的发展史。“走强校之路,走特色之路,走开放之路”是学校的发展思路,其中的特色之路,就是坚定不移地发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不断拓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内容和层次,巩固和提升学校在基础教育界的优势。

当时的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将这一做法称之为“长白山之路”。

探索服务基础教育20年

1988年3月,由东北师大300多名师生组成的教育调查团,走进地处长白山区的白山市,在村镇开始了历时一个多月的农村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调查。

“中国80%的人口在农村,东北师大50%的学生来自农村、1/3的毕业生要到农村任教,不了解农村教育,就不了解中国的教育国情。”时任东北师大常务副校长的周敬思回忆说,他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调查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什么。

调查表明,刚刚完成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的白山市教育基础差、欠账多。师资质量不高、数量不足,成为“普九”的最大障碍,这也是当时我国边远山区的共性。

1988年9月,东北师大与白山市政府签订协议,建立基础教育服务区和教改实验区,这也是教育实践、教改实验、科技开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性实验基地。“师大免费为山区培训师资,山区教师可免费到师大进修,增加保送生名额,扩大函授生招生范围,我们想从人才培养入手,探索高师院校如何全面为边远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路子。”周敬思说。

中学校长培训班、美术师资培训班、教学骨干培训班……到1995年,白山市村小一级全部配齐了音乐和美术教师。

师资队伍极大提升是“长白山之路”给当地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抚松县教育局长陆世德说,当时全县的教师主体为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师大的师生给学校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模式的深刻变革。他们不仅举办各个层次的培训班,还独创了以本科实习生顶岗实习,中学教师离岗培训的方式,以及教改实验中的“研培结合”,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让无数教师从中受益。

时任抚松县三中校长的王材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师大的老师多年来就没间断过。”在他们的帮助下,学校有了教研组,有了第一份《德育工作规划》,有了坚持至今的教学竞赛百花奖,有了资深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研讨课、日常教学公开课。一批批的教师就这样成长起来,优秀教师的比重占全县之首。

如今,白山地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97年底,白山市6个县(市)区通过了省政府验收,1998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全部达到了“两基”标准,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突破。

随着时代的前进,东北师大的基础教育服务有了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内涵。基础教育服务区和实验区,已由白山市和东丰县扩展到辽源市、长春市。1990年以来,东北师大每年近百名留校生都要到“两区”,配合专职队伍搞教改实验和培训半年至一年;教育部在师大挂职锻炼的青年干部也到这里学习考察;国内数十所学校的同行以及包括杨振宁博士在内的国内外教育专家,曾多次到“两区”参观考察。近日,学校决定对国家免费师范生将采取“4+2”的培养模式,即4年本科教学、两年在地方教学实践兼修研究生课程。“越长的教学实践越有利于当地的发展”,几乎每一个受益的中学都这样期盼着。

收获提升了农村学生整体素质

“其实当时也是有顾虑的”,周敬思回忆说,师大服务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课改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村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搞素质教育能否保证当地看重的升学率?地方的同志反复向他们提问。

只关心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80%的学生被放弃,是当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对农村初中影响的直接体现。农村初中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无从落实,兼顾升学却成了惟一的任务。东北师大决定以抚松县为基地开展农村初中教改实验,从课程结构和教学领域入手,探索农村初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基本途径,推动农村初中教育的整体改革,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的教育质量。

学校派出由教育专家带领的课题组在几所学校进行了《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优化农村初中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及《初三教学分流》等项教改实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城镇中学改革探索。

抚松三中是一所极普通的县城初中。当时的校长、如今的县教育局关工委主任王材介绍道,学校80%的学生来自农村。师大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十几天的时间听课80余次,召开了7次教师座谈会,进行了近千份问卷调查,最终将一个“德育为重点、教学为中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四年制初中新型课程结构体系,在90级新生中试行。

“学校教改后出台的第一个文件是《德育工作计划》,”已经退休的冯华老师说,新课程以德育为首、课程为中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当时提出了“校内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校内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德育工作每月一主题、每日一刻钟。同时,“学科开齐,课时开足,课程开好”,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劳动技术课,理、化、生的实验课,课课不落;教学内容也按“教育转轨”的要求得到优化和调整,大量乡土教材进入课堂。为防止升学无望的孩子辍学流失,学校在这级初中毕业班开设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分流课程。在县教育局的统筹协调下,与县职业高中打破校际界限联合办学,形成了普通初中利用职业高中的师资、设备和场地实施分流教育的新模式。那段辛苦而又扎实的工作给了冯华深刻的印记。

第一轮课改结束,抚松三中不仅有了当年的中考全县状元,更有了自愿分流到职高的103名学生,在财会、园艺、家电、缝纫、烹调、装潢、旅游7个专业掌握了一定职业技术和劳动致富本领。1994年10月,这一教育改革实验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的考核验收。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副主任柳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项教改实验为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普及农村和山区的义务教育,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2004年,抚松三中挂上了“东北师范大学农村附属实验校”的牌子。

同样是东北师范大学农村附属实验校的原吉林省东丰县猴石镇中学,进行的是《东丰县农村三教结合体系研究》实验。校长周宝山介绍说,学校坚持“三个基地一起抓、三个建设一起搞、三种人才一起培养”。如今,学校有130亩劳动实践基地、自筹的实验示范基地、年养殖14万只鸡的大型养殖基地,进行了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了国家人才、专业人才和大量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具有一定致富能力的家乡建设人才。该校06级毕业生宋国友在家里开了铸造厂,年产值几百万。05级毕业生金柯基养殖铁脚鸡,带动了全村人致富。

随着课题的逐步深入,东北师大将研究领域从初中扩展到高中阶段。他们在长白山三中(原来的抚松四中)实行了《农村综合性高中实验与研究》,采用“三年―贯渗透,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普高班和职高班并存模式。如今,学校职高的对口升学实现了100%,有效地探寻了农村综合高中的发展之路。2001年,学校作为唯一的农村高中列入省重点高中管理序列;去年,又位列全省46所新课改实验样本校。

启示高师院校就要姓师

“长白山之路”给地方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猴石中学校长周宝山说,它带来了人才的保证、精神文明的提升和师资力量的提高。抚松三中校长张传荣表示,对观念、理念的影响和思想的更新则更长远而持久。“形成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说。

其实,东北师大选择的这条“长白山之路”很辛苦。当年的交通不发达,400多公里蜿蜒的山路上,从党委书记、校长到教授、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许多人都有过在险峻山路上颠簸八九个小时的经历。他们粗略计算了一下,10年来,他们往返“两区”的路程足足绕了地球4周半。“课题组150多位师生,平均每人每年在农村呆4个月以上,很多年过花甲的老教授和学生们一起吃苦,让人感动。”王材感触颇深。

那么,东北师大从中得到了什么?

一直参与了整个实验过程的原抚松县县长孙晨光说,实验的成果远远超过了课题本身、实验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基础教育本身。在他看来,“长白山之路”首先回答了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问题,其次回答了农村教育如何既解决上得起学又解决上得好学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非师范专业比师范专业收费高,也知道很多师范院校努力想摆脱师范性向综合性靠拢,可基础教育真的需要他们的援手,希望地方师范院校也能这样做。”东丰县教育局长齐玉祥的呼吁不仅代表他自己,在记者采访到的几乎每一个县乡的学校、教育部门都这样表示。

“被需要就是存在的价值。我们一直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来坚持办学方向。”东北师大党委书记盛连喜说,“农村需要我们,我们需要农村。东北师大自从有了长白山区这块实验田,师生们走出高楼深院,理论联系实际,完成多项教改实验和科技课题。学校正是在为基础教育服务中,进一步明确了师范大学如何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从而推动了学校本科教育的改革。同时,也锻炼培养了一支勇于改革、乐于奉献的稳定从事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骨干队伍,提高了学校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整体水平。”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东北师大为基础教育战线培养了十几万名优秀毕业生,形成了广受赞誉的“东师品牌”。学校连续10年保持高比例就业率,证明了我们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方向的成功。如今,该校确立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这个定位的落脚点还是“师范大学”。

不仅自己,东北师大还坚持“高站位、大视野、广辐射”的思想,带动东北地区其他高师院校共同服务基础教育,通过五年努力营造了一个跨省区、跨院校的高师院校“就业大市场”。从2001年开始,学校连续举办“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东北地区26所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云集于此,与来自全国的1500多个用人单位接触,形成了一个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教育人才市场,拉动东北高师院校就业率每年提升2―3个百分点。

师范大学是向办成综合性大学靠拢,还是面向基层,为基础教育服务?办学理念决定着学生的抉择。图为东北师大免费师范生入学报到时接受学校的爱心礼包。(资料照片)

东北师大的基础教育服务区和实验区,已由白山市和东丰县扩展到辽源市、长春市。东北师大在长春龙子心希望学校建立了音乐教学基地。图为东北师大的志愿者与孩子们在一起。(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