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纯语言性的外语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少,而外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广受欢迎。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正因如此,《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所要培养的是“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好、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强,除精通外语外,还能较系统地掌握一两门专业知识,特别是经济、贸易、涉外法律等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要尽快解决高校外语教学中存在着的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以及教学管理的不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必将极大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复合型专业或专业方向时,我们应具有前瞻性,既强调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必须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出发,以市场需求的中长期预测为基础,认真论证,制定规划,尽量减少因短视、逐利和盲目而造成的不利影响。还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沿海与内地的差异、特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差异、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不同地域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做到“方向上焦点集中,方法上百花齐放”。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专业教育模式,目前各高校正在实施的复合型外语教学模式很多,主要有外语+专业(双学位)、外语+副修(主副修制)、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知识,等等,其共同的特点是宽口径、应用性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外语界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分歧和争论,有些人担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会削弱外语专业的人文性,降低其整体学科水平;也有些人过分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风险,坚持走传统的语言文学道路。外语专业当然还要培养一部分专门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但事实上,市场大量需求的是外语基础知识扎实,又兼具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改变观念,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外语院系只要根据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师资队伍、生源、教学设施以及本地区的需求等明确培养目标,就一定会办出特色、创出牌子。
要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目前在课程改革方面当务之急是加强课程整合及体系优化,以提高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在调整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保证外语的核心地位,注重语言训练的效益,也就是说外语能力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需要注意的是,对传统外语专业进行整合,应该进行认真、科学的研究,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为了使学生学到高质量的专业内容和培养他们的高水准外语,要在听力、写作、翻译等教材中增加外交、法律、经贸和新闻等内容,这样既可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在设置与外语专业相结合的专业方向时要注重完整性和系统性,避免只开设“概论”“入门”之类等过于浅显的课程,要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而且能在该领域里较准确地使用外语,从而达到“专业渗透、方向交叉、知识宽厚、突出素质”的目标。
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鉴于课堂教学时数有限,各高校应积极提供条件,尽量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外语学习环境,外语教师也要将课内教学与诸如第二课堂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外语学习活动。还必须将课外的外语学习与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等纳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教师作为课外学习活动的向导与咨询人,应协助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益。广大学生则应成为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将课外学习活动作为自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以达到提高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要提高外语教师的全面素质。高等教育本身,不论其学科、专业门类如何,首先应该是对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一目的的实现,依托于教师全面素质的不断提高,依托于教师的高水平的教学。一般来说,外语教师的全面素质主要指外语水平(包括语言水平和技能、语言理论及外语教学理论水平)、外语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较高的人品修养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在精通其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整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够适应复合型外语教学模式的要求。各高等学校要采取得力措施,鼓励外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包括跨专业深造。此外,加快引进复合型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将有利于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进一步促进复合型专业的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