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出版人才培养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2008-09-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于友先 我有话说

我国现代出版产业日新月异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建立和发展出版产业,人才是关键。尤其是我国现代出版业处于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当中

,人才问题显得更加紧迫。去年年底,在一次我主持的出版专业研究生论文答辩会上,欣喜地看到该专业的师生对出版教育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给出版专业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带来的希望。但通过这次答辩会,也显露出一些目前出版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地感到研究生的一些选题多围绕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所设计的一些现实问题而展开,有些“行政化”了,这固然可以引导研究生接触实际,但与出版教育的学科建设以及出版市场的经济规律联系得不是太紧密。把这些变数很快的东西拿来作长期的研究,往往研究的成果尚未出来,现实又发生了变化,研究的课题很难跟上实际。我以为,搞出版教育,也要遵循时代,遵循出版市场经济规律。结合出版产业的实际进行出版教育,才会打开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天地,铸造“专业化”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过去,出版人才的需求主要在“编、印、发、科、供、贸”几个环节,随着我国出版物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出版产业进入了专业化、精细化阶段,新型业态层出不穷,人才需求类型日益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个表征:

第一,经营表征。出版人才的“经营”表征是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而逐步显露出来的,也可以称之为出版经营战略人才,它不是指一般的图书发行销售,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掌握出版市场,并自如地经营出版市场的人才。其涵盖面较广,具体又可分为出版业市场调查人才、出版经纪人、出版产业评价人才、出版业物流人才、图书出版策划人才、版权贸易人才,等等。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使产业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断提高,这无疑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出版人才的能力发挥带来更广阔的空间。要求出版人走出编辑室,关注市场,关注社会,利用自己的智慧,了解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以创新的思路,去设计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无论哪种出版人才,都要谙熟“经营”之道,“经营”是出版产业人才的首要的根本的表征。还可以用“策划”去诠释“经营”。策划人的出现是出版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其对出版社现行体制的变化将产生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出版社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内在动因。一个出版社可能是若干个策划人的联合体。策划人的出现是对传统出版工作的革新和提升,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对市场的把握,强调对出版环节的全程把控。不但策划国内,还要策划国际,走出国门,到世界出版市场去“经营”。在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我国出版业对外交往与日俱增,版权贸易逐年增长,必须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市场竞争规则、熟悉国外企业经营方式的专门人才,同时还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但是,目前我们这几个方面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帅才、将才、专才都比较缺乏。一个职业化的出版经营人才,更是指具有广阔视野和强烈市场意识的策划者。优秀的出版经营人才是出版单位精神与物质财富的象征,可以肯定,他将是出版单位竞争的重点人才。

第二,内容表征。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内容产业走向新世纪文化经济世界大舞台的中心。因此“内容提供”就成为出版产业人才的重要表征之一。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世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与文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科技设施、技术手段和传播交互方式――工具的问题逐步解决之后,传播什么或发送什么就显得极为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等媒介产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网络出版是在计算机网络上直接组稿、编辑、出版、制作以及销售的一种新型的出版形式,是高科技在出版领域中应用的结果。与传统出版比较,它要求编辑出版人员除具备传统出版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掌握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从发展的环节看,内容产业已成为文化经济传播交流的“基础的基础”。作为“内容为王”的产业,谁掌握了内容资源优势,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出版内容供应商可能是资深的作家,也可能是专业的出版内容经纪人。

第三,复合表征。人才培养有多种选择模式,而“复合”正是出版产业人才模式的表征。据统计,我国有关编辑出版(含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点600多个(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在校生10多万人,每年毕业生近3万人。学生数量已经不少了,但是,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我听到一些在报刊、出版社工作的同志反映,有时候感觉到我们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倒不如中文、历史等学科的毕业生知识扎实。一般来说,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出版的复合型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出版教育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一直以来,关于出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争论不休,即“通才”和“专才”之争。我的理解,“复合型”的出版人才应该是“通才”和“专才”二者的有机溶合,不能割裂开来。“通才”和“专才”并不矛盾。专是在通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也包含了专。绝对的“专才”是不存在的,“通才”要掌握“专才”之外的一些知识,如鲁迅、张元济、巴金、邹韬奋、叶圣陶等老一辈出版大家,用任何的一两方面的“专家”去表述他们都是不全面的,他们是“通才”,但你能说他们不是“专才”?我看说他们是“复合型”人才最合适。由此看来,“复合型”人才并非是什么知识都简单会一点,而是在相关领域里他都要“专”,是许多的“专”垒起来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是有一定范围的,并非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复合型人才。出版业是传播知识文化的行业,从业者要对文化知识进行鉴定判断,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因此,出版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而不是单一的。

第四,领军表征。出版领军人才是新近提出来的一种出版产业高层次人才类型,指出版产业大潮中扛旗的弄潮儿。“领军”正迅速成为出版产业人才的表征之一。2007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遴选与培养实施办法》,认为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是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各领域最高层次的专家或带头人,在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编辑出版、新闻采编、生产贸易、教学科研等岗位上的骨干人才或拔尖人才,应具有学术、业务、管理、经营、技术等方面的领军能力或潜力。2007年5月份即开始评选,前不久,已经公布了第一批领军人才评选结果。领军人物现在为每个出版管理机构和出版单位所急需。在领军队伍的基础上,还需要一种高层次人才――出版家。出版家是具有渊深学问、编辑出版过许多经典作品,从而得到出版业与社会高度认可的人。出版行业曾经产生过出版家,中国就有像邹韬奋、梁启超、陆费逵、张元济、叶圣陶、巴金等老一辈出版家,他们引领了所在时代的编辑出版方向,甚至于文化方向,他们的思想、行动和成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来者。出版家也是出版业的品牌,他们的作用在于召唤作者和读者,“组织”和开发所在出版单位的滚滚资源。出版家人才品牌和出版物品牌一样是出版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有人才和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有人认为出版家不是从学校培养出来的,但不能因此忽略学校教育的长远功能。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实际就是培养大师的地方,也被称作培养大师的摇篮。我们的出版教育,应给学生创造成为出版领军人物和出版家的环境,为其日后发展打下深厚基础。

上述经营、内容、复合、领军等四个表征是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而逐步显露出来的,其需求给出版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出版教育也是出版业中的一项宏伟工程,它与出版产业的联系和呼应已愈来愈密切,其成败也影响着出版产业的未来命运。在全国出版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为出版业输送人才的出版教育,应不负重望,抓住机遇,培养出适合出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来。(作者为中国出版协会主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