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
让我们重温胡锦涛总书记与现役军人、盲人运动员李端的一段对话――总书记说:“听说你原来是打篮球的,受伤后又改练跳远,很不容易!”这位在雅典残奥会勇夺两金的运动员回答:“战士可以受伤,但受伤的战士还是战士;军人可以倒下,但军人的意志不可以垮掉!”
让我们锁定北京奥运会一个精彩瞬间――马拉松游泳比赛中,失去左小腿的24岁南非女运动员纳塔莉纵身跃入河道与健全运动员同台竞技,虽然只取得第16名的成绩,但每个人的心都为之深深震颤。赛前纳塔莉曾说:“我要证明,即使只有一条腿,我依然能游得很远。”
让我们回望中国残疾人事业史上的一个大事件――1994年在北京举行第6届远南残运会,当中国代表团422名残疾人运动员入场时,中国老百姓第一次目睹了中国残疾人的群体形象,心中无不为之一震:原来残疾人还可以从事体育运动啊!
让我们品读中国残联主席、“联合国人权奖”获得者邓朴方的一句话――残疾人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特殊意义。它超越缺陷,通过意志、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
体育不仅仅是竞技,更是生命的礼赞和庆典。残疾人运动员虽无健全之躯,却有着与健全运动员一样坚强的心。正如残疾人柔道运动员王丽静所说:“我们从运动中磨砺意志,获得纯粹的快乐。体育锻炼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超越极限、超越自我。”
不少人有这样的疑虑: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是不是有些残酷?生活尚且艰难,何必还要吃苦流汗?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实际上却是对残疾人体育的一种误读。“其实,残疾人比赛的竞争强度要弱于健全人赛事,而保护措施更加完善。人们之所以看见残疾人比赛时摔一跤就觉得残酷,主要还是没把他们当作和我们一样的正常人来看待。”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一语中的。
已故日本著名康复医学专家、体育家中村裕说:“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比赛,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把残疾人从病房和家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待遇。”
残疾人参加体育比赛,是他们的真心选择,更是他们的权利。他们希望在目光的海洋里赢得关注和掌声,哪怕身体受点伤痛,也无怨无悔。我们没有权利剥夺这份快乐,而应鼓励更多的残疾人参与运动、融入社会。
一位报道过残运会的女记者动情地谈了她的感受:“开始觉得体育是健全人的事,残疾人还搞什么体育?那不是折磨人吗?可当我走进游泳馆,看到一个肢残女孩子,面对看台上的数千名观众,艰难地站在跳水台的一刹那,我的心颤栗了。”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1984年,在许海峰从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第一块奥运金牌的一个月前,盲人运动员平亚丽在纽约残奥会跳远比赛上奋力一跃,为中国捧得第一块残奥会金牌。“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块金牌的历史价值。我只想告诉全世界,中国的残疾人也不差,我们渴望像健全人那样平等地参与各种活动。”平亚丽说。
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中国残奥起步阶段,为了祖国,为了尊严,披荆斩棘,以非凡的勇气,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献出无悔青春的一代又一代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们!
通过体育运动他们向世人一再证明:我和你一样都是蓝天下大写的人!
看着无臂运动员在泳池中上下翻腾,看着轮椅运动员在跑道上奋力前冲,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残疾人向命运发出的呐喊和挑战。这才是真正的超越生命,超越自我!“超越”传达了残疾人运动员超越生理障碍的勇气和信心,展现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超越”更是心理上的超越,是残疾人渴望摒弃偏见、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诉求。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精髓正在于此。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这是第11届残奥会跳高冠军侯滨在运动员登记表“你的格言”中填写的一段话。
残疾人以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向世人昭示他们和健全人一样,都能奏响生命的强音,都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残疾人改变了人们习惯认为他们内向拘谨的思维定势,正敞开胸怀,笑傲四海,让世界为之喝彩!
融合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传统美德,薪火相继,代代传承,在人性的光环上熠熠生辉。
回望历史,“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惨遭不幸,发愤著述《史记》,千古流芳。
放眼国外,斯蒂芬・霍金患有肌肉萎缩症,近乎全身瘫痪,仍出版不朽巨著《时间简史》;罗斯福患小儿麻痹,却是美国唯一连任4届的总统;海伦・凯勒从小失去听力和视力,却终生为世界和平著书立传、摇旗呐喊。
今日中国,以吴运铎、张海迪、丁晓兵等为杰出代表的广大残疾人,以拳拳爱国情怀、百折不挠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为祖国建设建功立业。
然而,面对生活,残疾人群体有着特殊的困难。比如就业,残疾人的就业率比健全人低很多,不少企业对吸纳残疾人有畏难情绪。费孝通先生说得好:“如果歧视残疾人,不给他们充分的学习和就业机会,也就会大量埋没和浪费一个社会的劳力和智力资源。”
要鼓起残疾人生活的勇气,需要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心,赋予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
我国1982年就将“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写入《宪法》,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1990年又颁布《残疾人保障法》,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石。2006年12月,中国作为最先倡导者,积极推动联合国通过《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我国残疾人事业受到海内外广泛赞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先后授予我国“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特别奖”等十余个奖项。
残疾人在能够充分展示他们能力的所有舞台上,无不竭力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实力。譬如文艺,譬如体育。2005年春晚舞台上,当千手观音绚丽登场之时,亿万观众被这天人合一、优美澄净的婆娑舞姿深深陶醉。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我国残疾人运动员以金牌数63枚和奖牌数141枚双列榜首,掀开中国残奥征程的辉煌一页。特殊艺术感动世界,残奥赛场独领风骚,从一个侧面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恢宏图景,昭示了我国人权保障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当然,我们更清楚,未来之路还很长。
在筹办北京残奥会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残疾人观,核心就是“让社会适应残疾人而不是让残疾人适应社会”。残奥会也因此成为一扇窗口,让更多的健全人走近残疾人、关注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残奥会开幕后,全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北京,不仅关注赛事进展,更会关注中国社会对残奥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许家成说。
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潜能,他们中的佼佼者,还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王新宪认为,判断残疾人的能力,应着眼于他能干什么,而不是不能干什么。
有爱无碍,大爱无疆。“融合”并非单向的,不仅残疾人需要融入社会,健全人同样需要融入残疾人的世界。在“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下,残疾人正在克服自身困难,尽力融入社会;健全人也在张开双臂,给予残疾人温暖和尊重。以举办残奥会为契机,掀起扶残助残的热潮,推而广之,让这种热情经久不息,弘扬人道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将是我们举办残奥会的最大成功。
共享
胡锦涛总书记在《自强之歌》序言中指出:满腔热情地关心残疾人,切实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益和人格尊严,给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共享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箴言“精神寓于运动”,传达出一种清晰有力的信息――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属一个世界,共享社会文明成果。“共享”就是要让残疾人与健全人在奥林匹克运动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权利,在五环旗帜的感召下共享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欢乐、友谊、梦想与成功。
残疾人在生活中还面临着不少现实的困难。举办一届世界性的残疾人奥运会,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义自不待言。正如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是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寓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这也正是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分享文明成果的最好写照。
北京的人文环境建设过程改变了人们对残疾人的看法。扶残助残的氛围将通过对残奥会的筹备和举办得到极大的升华。现在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越来越少,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理解越来越多。“共享”对残疾人来说,不再是一种奢求。
中国残奥会爱心大使、著名歌手李琛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致残,只能靠拄双拐走路。他曾是一名残疾人射击运动员,1992年成为第3届残运会射击冠军。李琛说:“2008年残奥会是一个展现残疾运动员魅力的机会。对于他们而言,获得金牌是英雄,获得银牌铜牌也是英雄,没有获奖同样是英雄,能够在世界面前展现自我,分享快乐,就是最大的成功。”
“同样的命运让我们相逢,顽强的信念正在升华。成功与失败只是一刹那,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它……”这首名为《来吧》的歌曲激扬奔放,是李琛为北京2008年残奥会精心打造的。
残奥会是全社会向残疾人奉献爱心、共铸文明的重要舞台,更是残疾人与健全人共享社会和谐与幸福生活的重要舞台。正如第9届残奥会冠军孙长亭所说,健全人为祖国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代表中国;我们残疾人一样,也代表中国!
这是情感的交汇,是心灵的碰撞,是文明的升华,更是对生命的思索。
北京残奥会是一个大舞台,这个舞台将上演残疾人运动员顽强拼搏、挑战生命极限的壮歌。北京将让全世界都能感受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奥运理念在华夏大地的升腾,领略到一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隆重庆典。正如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所言:残疾人运动是唤醒人类良知的运动。
我国正在走上多元共生、残健共享的文明大道。中国社会开放、进步的文明价值,将通过北京残奥会向世界释放。而对于残奥会运动员的关爱,则会进一步体现平等、博爱的大国文明。让我们走近残疾人,感受他们乐观进取、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与残疾兄弟姐妹们一道,共同构筑和谐温馨的奥林匹克大家庭,共圆心中同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