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008-09-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空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主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以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治。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是层次不同的两个概念。政治体制改革对自身来说,是一场革命;对政治制度来说,是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

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认真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对于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可靠保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政治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克服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因袭和资本主义腐朽意识的渗透,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和法治观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内在地需要一个坚强的核心来领导。这个核心必须拥有共同的理想、严密的组织和自觉的纪律,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意志,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具有丰富的组织经验和崇高的政治威望,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一行动。在我国,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规划设计者、组织协调者、行动带动者、思想引导者,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最大的政治资源。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斗争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普遍原理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重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仅进行了理论创新,而且进行了制度创新;不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而且确立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健全了广大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民主制度;完善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民主程序;形成了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的民主机制。事实表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里,要克服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消除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广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不同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合理安排,以及由此形成的全体人民团结一致,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就不能赢得民主;脱离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就会得而复失。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政治制度的框架内进行

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必须实行改革,二是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之间,制度决定和制约着体制的发展走向,而体制作为制度的具体体现,又制约和影响着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我国的政治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建立起来的,是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道路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我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

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党在国家政权中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促进党政机关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必要的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又一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举,是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这四项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些政治制度,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政党组织、政权组织、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制度化规范化,政权组织内部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制度化规范化,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关系制度化规范化,基层政治参与、民主管理、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使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保持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也是政治体制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对于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是民主法治建设,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不但无以改革、无以建设,还会使已经取得的成果付诸东流。因此,稳定是国家的最高利益,稳定压倒一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自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以政治稳定保证改革发展,以改革发展促进政治稳定。

政治体制改革是调整各种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完善与根本制度相适应的具体制度的过程,因而必须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因而不可能没有阻力和风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与人们的政治利益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而更具敏感性,因而其改革更需要统一部署,整体规划;更需要精心而周密地制定改革的具体方案;更需要潜心调查研究,逐步积累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坚定果断,审慎稳妥,力求做到先运筹后运作,由知到行逐步展开;先示范后遵行,由上到下逐步推进;先突破后普及,由点到面逐步拓宽;先调整后完善,由易到难逐步深化。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改革措施相配套的制度法规建设也要及时跟进,使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处于制度法规的有效调控之中。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又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西方国家有人总想把他们的政治制度强加于我们,其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消除政治体制中的各种弊端,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得到充分展示;另一方面要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一切从我国国情出发,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从历史上看,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做过许多尝试,包括尝试西方议会制度和多党制度,但这些尝试最终都因不符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没有获得成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赢得了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才真正实现了从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如今我们改革政治体制,目的是为了兴利除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而不是丢掉这些优势;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而不是追随西方政治模式的后尘亦步亦趋。如果把西方政治制度当作普遍适用的模式加以照搬,放弃我们来之不易并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其结果必然动摇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根基,动摇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危及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我国政治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的既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政治体制改革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才会有可靠的保障。

(执笔:王寿林傅顽璐)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

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

光明日报理论部合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