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后相当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将会像记得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的那个夜晚一样,记得2008年9月6日北京残奥会开幕的动人情景。因为这个开幕式,以其童话般的美丽和极其温柔的诗情,向人们讲述了生命的尊严和光荣。它让我们的心在这个夜晚被人道主义如水的光辉,浸泡得如此柔软温馨。在这个开幕式的过程中,我的
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成功,首先在于大海一样的宽阔胸襟。编导们没有刻意去追求场面的奢侈豪华,没有一般感官层面的色彩和音响的刺激,也没有浅表层面的泛娱乐化动作。他们始终将创作的美学追求指向一个单纯而至高无上的存在:人和人的生命。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和“禽兽”对举的概念和存在,人性表现为“仁”和“爱”。在奥运发祥地、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化中,“人”是与“奴隶”相对立的,人意味“自由”。殊途同归。仁爱也好,自由也好,归根结底,人活着,要有生命的尊严和光荣。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使每个人看到,肉体可以残缺,但肢体和感官的缺损丝毫无损于人和生命本身的尊严。没有光明的眼睛,依然可以歌唱世界斑斓的色彩。地震可以夺去孩子的一条腿,可阻挡不了芭蕾旋转的梦想。“捧一缕阳光,温暖所有人的胸膛;和梦一起飞翔,飞向爱的天堂……”诚如导演张继刚说的那样,通过这样的演出,展示出一种伟大的人道主义,展现一种人性的光辉,阐释出一切生命都有尊严,都有价值,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具有梦想的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以为,正是这种自觉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使整个演出拥有了一种大海般壮丽宏阔而富于包容性的胸襟,并且奠定了整台演出超凡脱俗的坚实基座。
其次在于星空一样美丽的诗情。残奥会开幕式是在整个“鸟巢”星光闪烁的背景下奏响第一个音符的。虽然空间之旅、时间之旅、生命之旅,多个章节的演出形式和色彩略有变化和不同,但始终流淌着星空一样美丽的诗情。星空遥远而深邃,神秘而浪漫,千万年来高悬在人类头上,激发着人类探索未知、创造神话和童话的无穷动力。在节目的编排上,编导并不在意虚实的完整和连贯,并不在意表达某种现实主义的存在和史实的追忆,而更看重星空般的诗情所独有的空灵而富于弹性的穿透力量。这种穿透的力量像星光,虽然微弱而不那么强烈,却能直接抵达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净化着我们蒙垢已久的灵魂,让我们时而像太阳鸟穿越星空抵达心目中那个家园般的金色草地,时而像点火手即使残疾却能像勇士那样无畏地向着希望攀升,用生命的力量点燃每个人心头熊熊燃烧的圣火。因为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们变得越来越平庸,越世俗,越功利。我们已经把诗遗忘了很久。因为残奥会的开幕式,我们重新感到了诗的存在和力量。320个长在花季却无法听到世界那么丰富而多情声音的女孩,身穿洁白的长裙,像梦中的天使对着天宇倾诉“星空,你好”的美丽祝福,与此相伴,加了弱音器的小号悠远而深情。那种无声而单纯的美丽,感动着每一个观众,我甚至把整台开幕式的演出,视作人类心灵和头上星空的一次对话。
最后,残奥会开幕式的成功,还在于梦幻一样飞升的想象。残奥会开幕式是我迄今看到的最富创意、最有品位的文艺演出之一。它含蓄高雅而富于人情,它不动声色却饱溢着内在的激情,它音响色彩都控制得极有分寸,却在娓娓的叙述中道尽了心灵的无比丰富性,让我们的心灵随着编导的运思,飞遍天空大地海洋,穿越空间时间生命,走过春夏秋冬四季。盲人歌手杨海涛《天域》深情的歌唱联结着浩瀚的星空和金色的草地,泉水般的肖邦琴声依次从四季的风景上流淌过去,地震中失去左腿的花季女孩李月用仅有的一只红舞鞋舞动《波莱罗》走向高潮的律动。几乎每一个节目都是对心灵想象的一次提升和净化,其中手舞《飞翔》,借助手指、手掌、手臂的各种交替变化,展现了蓝色波涛上时而海鸥展翅飞翔,时而天鹅游弋亲近,时而白鸽憧憬和平。图像节奏变化多端,如气势壮观的多声部合唱,此起彼伏,蔚为壮观。而点睛之笔的“圣火”,则完全摒弃了一切高科技手段,让生命重新回到他原始本真的状态,用身体和意志的力量与高度去拼搏,去征服攀援途中的漫长困难。在侯斌喘着气准备登临顶点的时刻,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伟大,看到圣火如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在他前方燃起的时候,我们知道生命其实一直在和梦想共舞。
2008年9月6日的夜晚,注定值得我们永远记忆。记忆人性、记忆生命、记忆生命的尊严和梦想。
2008年9月8日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