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一段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话,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5月23日上午,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内的北川中学临时校园时,对师生们的激励和嘱托。“5・12”大地震之后的第119天,地震灾区的老师们迎来了灾后第一个教师节。这个教师
努力“把工作干好更重要”
9月7日晚上9点,在北川中学遇到王靖睿老师和他妻子。王老师是刚刚毕业的高三年级的年级组长,他震后立即和同事们协助校长、书记组织师生营救被埋学生,震后和很多同事一样,一直没有休息,就为高三复课、高考、填报志愿、迎接新生而忙碌,如今,他是高一的化学教师、学校的政教处主任;王老师的妻子是北川县人民医院的大夫,现在擂鼓镇坚守医疗岗位,偶尔在周末回来和王老师团聚。曾经的三口之家唯独少了他们聪明优秀的儿子:地震中忙于营救学生的夫妇俩在三天后才去寻找自己的儿子,儿子却早已经离开了他们。
提到教师节这个话题。王靖睿没有一点犹豫:“刚开学,我又刚担任政教主任,事情千头万绪。先把工作干好,这更重要。”
与王靖睿想法一样的还有安县中学的老师们。
在地震后最初一段时间,安县中学搬进了附近一家工厂刚刚完工的大厂房里,两个巨大的厂房,分别装下了该校文科、理科所有1700多名同学。另外两个厂房则成为学生们的宿舍。如今,学校已经开始在板房教室和宿舍里开始新学期。70多间板房教室、300多间板房宿舍成为学校的新景观。
而安县中学的老师们,还把原来大厂房被分隔出的一些角落作为临时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教育学生,老师们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坚持着,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灾后一直如此:“教师这个职业有特殊性,不能为了让老师过节,就把学生也放鸭子了。教师节到了,我们一样要坚持教学。”这就是地震灾区的人民教师的回答,也是他们迎来抗震救灾之后第一个教师节时的所作所为。
激励“为了教育的光明未来”
老师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职责而选择坚持在教学岗位上,把属于自己的节日放在一边。而他们的节日,绝对不会因此被忽略,地震之后,灾区的老师们绝大多数都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很少休息,更没有节假日可言,教师群体自身及其家庭也一直承受着灾害造成的痛苦。灾后第一个教师节,他们应该得到属于自己的礼物。
绵阳市教育局局长王和金告诉记者: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教师节,当地已经准备了自教师节设立以来,最高规格的庆祝大会,准备向全市4万多名人民教师发出慰问信,全面反映当地自“5・12大地震”发生以来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复课复学的专题片也准备完毕,将作为最真实、珍贵的礼物送给地震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群体。
“‘隆重、亲切、鼓励、鞭策’将是这次教师节庆祝活动的主题。我们不只是要给老师们祝贺节日,还要借助对抗震救灾精神的再次宣扬,为地方教育打开更加辉煌的光明未来。”这位在地震之初就深入到平武、安县、北川等地学校了解和指挥救灾的教育局长这样说。
北川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张定文和校长刘亚春等校领导已经对教师节有了安排:“这次教师节恰逢周一,我们的老师肯定要坚持正常的教学工作。节日的庆祝将安排小范围的座谈会,对学校抗震救灾以来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给予表彰。”表彰的确不可缺少,对于一个英雄集体而言,校内的表彰与各种级别的表彰,一样光荣。
北川中学因为灾后一直着力于复课复学、迎接高考、接纳新生、安抚学生家长,限于精力,对教师群体自身的安慰安抚工作相对不系统,而教师家属一直理解学校的难处。教师节里,学校会组织人员,专程慰问遇难教师家属。
在从县内县外调来10位老师后,北川中学目前共有教师183人。张定文告诉记者:学校对此后教师队伍建设也有基本的思路,会从年龄、学历、执教水平等方面逐步优化学校师资结构,最终把灾后重生的新北川中学建设好。“教师队伍建设好了,学校就有希望,教育的未来就会更加光明。”
铭记“那些永不消逝的师魂”
“5・12”大地震把中国人的强大精神焕发出来,更把人民教师的形象永远熔铸进中国教育的史册中。在地震之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更需要铭记那些动人的人民教师,他们,代表着中国教育的光明力量。
地震袭来时,人们为那些普通人民教师无所畏惧、全力保护学生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也为学生们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所表现出的果敢勇气,备感震惊和欣慰。
当教学楼因强烈的震动而垮塌,在生死关头,这些在讲台上辛勤教学、多少有些文弱的老师们,选择了最震撼的方式来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他们镇定地指挥学生有序撤离;他们紧紧地按住剧烈晃动的教室门,扛住垮塌下来的教室门框,为学生敞开一条通往生的道路;房屋垮塌时,那么多的老师用同样的姿势,把学生护卫在自己的身体之下;在废墟中,被掩埋的老师们安慰着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坚定,为生的希望保持信心;在废墟上,老师们组织最初的救援,疯狂般地挖掘着处于危难中的学生,而自己的骨肉亲人却无暇以顾……
那么多的老师,在这个时候,毫不犹豫地为学生的生命而努力,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请铭记住他们吧:
谭千秋、张米亚、张家春、曾长友、瞿万容、郑发富、刘继军、唐春梅、杜正香、张兰、向倩、严蓉、张红梅……
这些永不消逝的师魂。
教育的希望、教师的责任,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牺牲面前,得到了最宝贵、最撼动人心的诠释。
老师们,那些亲身经历了灾难、也遭受了惨痛损失的老师们,在地震刚刚过去之后,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没有休息哪怕一天,他们把对灾难的排解寄托在更加忙碌的教学和日常管理中;那些支援灾区的老师们,他们在震惊之余,把所有的爱和关心无保留地付出给灾区的学校和孩子们……更多的老师感慨:我们的学生如此优秀!即便那些平时调皮捣蛋、难以管理的学生,却如此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不能把孩子们教成一个样子”、“所有的孩子都如此优秀”、“我们的教育评价体制应该有所改变”……
当老师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取得了一些关于教育的启示,这个启示的价值沉重珍贵。而它所启示出的,将是教育必将迎来的勃勃生机和光明未来。
本报记者 练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