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特殊教育:一项爱的事业

2008-09-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玉兰 我有话说

阳光下,携手同行

“我最大的梦想是取得一块2008北京残奥会的金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入选北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的女孩谢青在出征前对同学说。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听障学生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在首都大学生献礼奥运暨第二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颁奖晚会上大放异彩。资料照片

这个从出生就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女孩,用汗水与泪水在一方游泳池里编织出了属于自己的五彩世界,她的各种游泳奖牌装满了一抽屉。“刻苦”,是谢青教练对她唯一的评价。由于先天视网膜萎缩,随着年龄的增长,谢青的光感越来越弱,在训练中不停的撞到水线和池璧,连到终点撞线都要教练提示,腿碰青了,头撞破了,甚至泳帽都不知划破多少。一节训练课要游几千米,有时一天下来要游上万米,有时累得只剩下漂着的力气,但她从没有想过放弃训练。

在学习上,谢青的刻苦也让人敬佩,每次训练后,她都坚持回学校上晚自习,有时胳膊酸疼得拿不住课本,但她从没少上一节文化课、没少交一次作业,甚至早上上学坐公交车的时间都在背英文单词。终于谢青不仅考进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07年还获得了校长特别奖。

北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盲人门球运动员里面有三名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姚永全是其中之一。他从2002年开始接触盲人门球,最大的感触就是“打球给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盲人门球需要运动员根据触觉来确定自己在场上的位置、方向,根据听觉来判断球的方向、速度。训练之中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一次次扑倒在地,一次次被球撞击,但是即使多次受伤姚永全也浑不在意。他不仅在训练场和赛场上投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业余时间的主题也是盲人门球,他还在网上创建了一个盲人门球的社团,吸引了不少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运动和拼搏带给姚永全的惊喜不仅是快乐,残疾人体育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康复功能,这一点姚永全感触颇深,他说:“通过训练我有了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听力增强了,走路的方向感加强了,这些都给我的生活带来便利。”

成为残奥会国家队的队员,姚永全感觉打球多了一份责任。“我相信,我们会取得好成绩的。”这是他和他的队友共同的心声。

虽然残奥会已经开幕,但是说起参加残奥会火炬传递,北京联合大学大四学生杨宇航仍然非常开心,“我很激动,很荣幸,就是觉得时间太短了,刚跑一下就到了。”

杨宇航是联大特殊教育学院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视力有障碍,9月3日,小杨作为三星火炬手参加了北京残奥会火炬在大连的传递。

“走之前夜里两点才睡,早上五点就醒了,激动的。”他笑着说,这也是他第一次去大连,不过都没有时间去感受一下大连的海。

杨宇航青春的脸上神采飞扬,完全没有视力障碍带来的阴影。他和他的同学们与全国所有大学生一样热情地迎接奥运,并为自己能够参与其中而兴奋、快乐。他还曾经带领一支奥运宣讲小分队到平谷为当地村民进行奥运知识宣讲和按摩义诊,并多次为校园周围社区的居民进行保健按摩活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回馈社会。

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让杨宇航非常自信,针灸推拿学专业是五年制本科,大四的他一点也不为就业发愁。“找个活儿没有问题,不过我想自己做点事,趁着年轻总要先拼一拼。”他自信满满地说。

王维是特殊教育学院的一名学生,她准备毕业后到特殊教育学校做一名老师。“我觉得特殊教育需要,这听起来好像有点空,但我真的这么觉得。”王维说,“人们都会关爱残疾人,但其实好多人并不知道怎么才能真正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奥运会期间,王维在青年营做手语志愿者,和其他志愿者为营员们服务,有时候得从早上4点起床工作到次日凌晨两点,经常一顿饭要吃好几次,但她并不觉得很辛苦。有趣的是,她还第一次接触到“手语方言”,一位聋人营员来自山东,手语和其他人有所不同,经过磨合才能顺利地沟通交流。

青年营的经历让王维对志愿者有了新的认识,也对特殊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前觉得志愿者就是奉献,实际上不仅如此,它带给我很多帮助。在青年营服务我认识了很多朋友,见识面广了,变得更愿意展示自己。其实特殊教育也是这样,在付出关爱的同时,也会收获爱的回馈。”王维说。

奥运期间,北京联合大学针灸与推拿专业的残疾大学生在社区义务服务。资料照片

这是一项爱的事业

新学期开学,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又迎来122名残疾人同学,这些同学逐项办理注册手续,欢天喜地地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为了让这些残疾人同学顺利完成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业,特殊教育学院除了实行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各项资助政策外,还特别制定了自己的特困生助学办法,每学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10%左右的人能够获得减免全部或者部分学费(标准学费的50%―80%)。学院还专门设置了针对残疾人的勤工助学岗位。“我们还会尽力争取各种临时性助学补助,各种助学政策实施中都向残疾学生倾斜,临时性助学政策中残疾生所占比例更大。这是一项爱的事业。”学生工作处牛莲花老师说。

近年来,北京市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较大发展。所有残疾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资助完成学业,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不断增加。这样的发展来自政府不断增加的投入。

“2008年,北京市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生均拨款3万多元。生均拨款标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有了这个标准,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经费就有了保障。”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曲学利说。

目前北京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3所,在校学生2713名,另有5319名残疾学生在1042所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其中第三聋哑学校、第四聋哑学校和盲人学校有高中。曲学利介绍:“北京市残疾人从高中到大学的升学率大约为60%―80%,跟普通高中升学率差不多,甚至更高一些。”

义务教育阶段,北京市投入更大。据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起秋季起,北京市陆续对有本市户籍、在公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实行了“三免两补”政策。即免杂费、教科书费、住宿生的住宿费,为残疾学生每人每年提供300元助学补助,住宿生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伙食补助。市、区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700多万元用于以上几项减免。现在这项政策已经扩大到高中阶段。每年还会对考上大学的残疾学生进行奖励,考上专科一次奖励3000元,本科奖励4000元,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十一五”期间,北京特殊教育专项经费达到1000万元。特殊教育学校综合定额标准从之前每生每年不足200元提高到2200元。各个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有了较大改善。利用专业经费为各个特教学校建设了校园网络,配备计算机教室31个。投入800万元在随班就读学校建立资源教室40个。

关爱和投入换来残疾学生脸上灿烂的笑容,阳光下,他们和健全的同龄人一样放飞五彩梦想,谱写自己的生命之歌。

本报记者李玉兰采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