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关村20年成长为中国的创新中心

2008-09-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杜弋鹏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9月9日电(记者杜弋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其实是零。始于20年前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从零开始,不畏艰难险阻不断攀登,至2007年12月,年总收入达到8595.8亿元,成长为中国的创新中心。

连发达国家权威人士都赞叹“简直是巨人的步伐,巨人的速度!”甚至,全世界都在探索、揭示“中关

村速度”靠的是什么?

最权威的揭示当然应该来自中关村自己。他们首先总结出“三大发展背景”:一是经过百年积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的建设,在中关村地区形成了全球最密集的科教智力资源优势;二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兴起,为中关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动力和市场机遇;三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直接催生了中关村的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国第一家高科技园区,中关村成为中国科技经济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区。

中关村还揭示了支撑发展的“三支创新大军”: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以联想、方正、中星微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于是,中关村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域。

来自“自己”的揭示告诉人们:中关村始终紧跟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潮流,瞄准科技前沿,围绕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目标进行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技术突破。与国家重大技术战略实施紧密结合,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若干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代表国家,抢占技术与产业制高点。中关村始终引领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从方正激光照排技术、联想计算机、曙光超级计算机,到龙芯通用CPU、中星微多媒体芯片,到搜狐、新浪、百度的互联网技术,再到TD-SCDMA、SCDMA等3G移动通信标准,以及闪联标准、数字电视和手机电视标准,都出自中关村。以生物芯片、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生物膜污水处理、烟气脱硫、蓄热式烧嘴、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等清洁技术,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关村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据介绍,中关村年收入超亿元企业总数超过800家,德勤发布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企业中近40%来自中关村。中关村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5%,高出全国企业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中关村每年有一半的技术成果辐射到全国。中关村技术收入的增速远高于园区总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06家,居全国高新区之首。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探索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相结合,以开放式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引领着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方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