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翻开老照片,14年
14年的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向世界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这张成绩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连续多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40%以上;累计引进外资3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7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落户;2007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6.3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300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3万元和1.35万元。园区综合指数跃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马明龙告诉记者,最让园区引以为自豪的,并不是“一天创造1个亿GDP”的速度,而是经济开发14年,仍拥有清新的生态环境,以及依靠经济“反哺”,创设了优美的城市景观群。园区以法治污,环保一票否决项目达200多个;对投资额低于5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统一进标准厂房。如今,园区单位COD、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工业项目平均投资额达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超过14.8亿美元,集约发展水平处于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源头控制”的同时,园区大面积建造城市“绿肺”,城市绿化率达45%以上,位列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一,初步形成“一环、三湖、四园、六带、十二苑”的生态园林新城区框架。金鸡湖畔,孩子们嬉戏玩耍,欢笑随着湖水荡漾开去;注入“鸟巢”设计元素的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已成为苏州人的文化艺术殿堂。如今,27万人在“新天堂”居住生活,其中外籍人士过万。
一条不寻常的创新之路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表示,园区的发展得益于“先行先试”的政策,更得益于在“先行先试”基础上的大胆创新。
开发建设中,园区人十分清醒:单有制造业优势,国际竞争力很难持久;仅靠外来核心技术,园区只能成为“世界工厂”的“加工车间”。园区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提出“转型”,把“产业集群引资”进一步转入“创新环境引资”的新阶段。
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局副局长、科技招商中心主任吴烈告诉记者,园区首先从招商这一“源头”开始“转型”。2006年8月,园区成立科技招商中心。瞄准世界500强及其关联项目,引进软件网络、生物医药等位居产业核心地位的龙头项目,带动相关配套项目进驻,至今已有200多个科技型项目落户。
为了培育创新主体,园区先后建成了国际科技园、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形成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9大国家级创新基地,建成了IC设计、软件测评、生物医药等10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筑巢引凤,首届15个领军人才项目已获1.2亿元资金支持,开始了在园区的创业历程。
“园区制造”正向“园区创造”转变。飞利浦公司经过周密考察,最终决定将企业“头脑”设在苏州工业园区。15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0多家各类研发中心里,有博世、三星半导体、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等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以及金龙汽车、新海宜电信设立的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全区高新技术产值占GDP比重高达60%,软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2家,其中2家跻身中国软件外包出口20强;信息技术产值和集成电路产值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和16%,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基地。
一种独特的融园文化
新宇软件(苏州)有限公司总裁唐杰才告诉记者:“园区不仅有很好的创业环境,更有一流的服务,波音公司来考察的前六次所用的会议室我都是借用科技园的。”新宇软件公司成为波音在中国的两家软件服务公司之一,企业员工由最初的4人发展为如今的2000人。
新宇的成功,得益于园区的“亲商”理念。苏州国际科技园副主任高丽告诉记者:“企业的客户就是我们的客户。每次来客户,科技园上下高度重视,帮着企业一起接单子。”园区人深切体会到亲商的核心是改变政府部门“朝南坐”的办事习惯,要把帮助投资者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作为重要出发点,努力符合国际商务活动的通行规则。14年来,亲商理念伴随不断深化的行政改革一天天成熟。2002年,“一站式服务中心”统一代表管委会对外行使审批服务职能;2003年,电子审批、网上预审成为现实,客商现场办事只花一两分钟盖个章。
在探索过程中,园区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文化和融合文化。园区提出了“打造科技新硅谷”的口号,人才成为最关键的“瓶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苏波告诉记者,从环境基础上来说,苏州并没有硅谷一般自然形成的高校集群,没有“先天条件”,就通过“后天弥补”。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应运而生,经过五年多的开发建设,高教区共吸引包括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内的10多所国内外高校入区办学,在校生4万多人;同时,中科大、东南大学等相继建立软件学院,带动了园区原创科研力量的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与风险投资的介入密不可分。园区内已集聚了各类创投机构达52家,创投资金规模超160亿元,形成了完整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融资担保资金扶持体系。园区风险投资的专业性让回国创业的高端人才信心倍增。有过硅谷创业经历的刘继明称:“各种要素的集聚,使苏州工业园区正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