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欢呼文明的进步

2008-09-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叶廷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有话说

无与伦比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火炬在全世界的欣喜目光中刚刚熄灭,别具特色的北京残奥会的火炬在“鸟巢”点燃,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两个运动会能够在同一个季节、同一个场地举行,最有力地证明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到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的时候,这两个兄弟奥运会才开始结伴而行。残奥会的迟到说明了

一个严峻的事实:当时从健全人方面来说,除了少数人对残疾人怀有偏见甚至歧视以外,多数人不相信残疾人的生存能力,往往把残疾看作残废。这方面我有很多感触。

我小时候因跌伤失去了左臂,解放前考初中就被拒之门外。在新中国,人们对残疾人的观念转变多了,但我每次升学依然有波折。直到1980年第一次申请出国深造还遭到拒绝,理由是:“生活不能自理。”然而事实绝非如此。伤残之后,我很快就学会了应对各种生活起居难题,而且还用蛇皮制成一把胡琴,用竹篾编过鱼篓……自1958年开始的持续20余年的经常性上山下乡,我一次也没有缺席过,不仅学会了除犁地以外的所有农业劳动技能,而且劳动速度和质量也不亚于同学、同事中的中等男劳力。有位同事对我说:“奇怪,你少了一条胳膊,却似乎没什么妨碍,我们都忘了你是个残疾人。”一般人很难懂得这个真理:人是有巨大潜能的,而大部分潜能是“逼”出来的。由于生存面临威胁,残疾人往往会被迫奋起,“扼住命运的咽喉”,想方设法克服各种障碍,重新获得生存能力和行动自由。所以我国有句古话,曰:“置之死地而后生”。1980年出国遭拒后不久,一天在看望钱钟书先生时顺便提及此事,钱先生听了愤愤不平地说:“解放前潘光旦一条腿走遍世界,难道你叶廷芳一条胳膊还不如他一条腿方便?”事实上,迄今为止我所参加的十余次国外学术活动中,全是我一个人单独行动的,从来没有发生过“生活不能自理”现象。

近代中国由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落后,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大多数,残疾人的处境尤其悲惨。我算不上重残者,生长在一个中等农民家庭,但社会包括家庭的歧视我深深体尝到了。父亲在农村也算是个“见多识广”的人,可是他没有文化,不能避免绝大多数文盲者的局限。在子女群中,父亲(母亲在我伤残前就去世了)原是最喜欢我的,但自从我遭遇不幸后,我在家庭中的地位便完全颠倒过来了:我成了家庭的累赘和父亲唯一的出气筒!以至在他以49岁离世前,我没有喊过他一声“爸爸”――不是不愿,而是不敢。

残疾人要摆脱艰难处境的道路,首先要在精神上自我解放。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有两种精神状态,一种是永远处于主动的状态,一种是永远处于被动的状态。残疾人属于弱势群体,最容易陷入后一种精神状态。好在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后,变得更清醒、更人性、更宽容了!国际国内形势都对残疾人有利。一个重要标志是1960年终于开始举办了第一届残奥会。对于中国残疾人来说,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推行,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意识迅速提高;社会也对残疾人表现出从未有过的信任和关爱;政府更是作了高强度的投入,建立起各级残联机构和广泛的无障碍公共设施,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改善了残疾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本人也在中国残联挂了两个职,参与了这一巨大变化的进程,甚为欣慰。

无与伦比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作为中国残疾人的使者走遍世界,赢得全世界极高的赞誉。她是中国残疾人心灵之美的鲜亮体现,是中国残疾人的智慧之花。她不仅将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史上熠熠生辉,而且必将在世界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成为一颗不灭的星辰。中国残疾人体育健儿在第一次参加的第七届残奥会上就开始夺金摘银,使梦想成真,而且一届比一届成绩更好,实力更强,在本届奥运会上更是气势非凡,锐不可当,不但为中国残疾人争了光,也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在秋高气爽的时节,世界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体育健儿聚首北京,这是世界残疾人的盛大节日,她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让我们热烈欢呼这一进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