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奥地利的昔日“贫困地区”(上)

2008-09-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维也纳往南约140公里,就是南布根兰地区。1988年的统计表明,这里是奥地利最贫穷的地区;1995年奥地利加入欧盟后,这里成了欧盟的一类贫困区。在我的记忆中,剥落的墙皮,尘封的橱窗,饱经风霜的老人,仍历历在目。然而,近几年南布根兰地区的落魄景象消失了,从车窗望去,一座座现代建筑和色彩艳丽的新老民居散落在绿色的山丘上。
奥地利的贫困地区是如何发展的?经友人俞先生帮助,我们近日走进了南布根兰地区。

吉兴是该地区的一个小镇,近年因发展再生能源而声名鹊起,成为奥地利、欧盟的新能源示范镇。据副镇长吉尔贝特介绍,吉兴紧挨匈牙利,在冷战时期一直是东西方对峙的前线,这里没有工业,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更没有投资者来。对当地年轻人来说,唯一的出路是离开。美国的芝加哥成了全球布根兰人最多的城市,20年前有70%的劳动力去维也纳、格拉茨等城市工作,当地人口持续减少,农业持续萎缩。冷战结束,也结束了吉兴的“前线”地位,使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发展要钱,没有钱怎么办?副镇长说,调查发现当地人的最大开支是能源支出,每个家庭一年的能源支出为3000至3600欧元。吉兴和周边地区有1万户家庭,一年的能源开支约350万欧元。当时这些钱都被石油公司、电力公司拿走了。另一方面,当地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每年的日照在30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40%;有大量耕地资源。当时有人提出,如果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再生能源,把居民的能源开支留下,必将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据此,镇政府于1990年提出了以再生能源为依托的发展思路。

第一步,他们请节能公司对镇中心的所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此举使能源开支节省了一半,也让居民们加深了对新能源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因为该地区属于欧盟的一类贫困地区,欧盟、奥联邦政府和布根兰州政府对该地区的投资项目有一些补贴、扶持。他们利用这类补贴、扶持,建立了欧洲再生能源技术中心,为该镇依托再生能源的发展战略请来了科学家护航。

欧洲再生能源技术中心经理考赫说,结合吉兴的需要,在再生能源领域,他们先搞生物柴油,即用当地耕地种油菜,再用菜籽油生产供汽车和拖拉机使用的柴油,并在镇中心开了生物柴油加油站,每年能供应150万升生物柴油。生物柴油供应了17年,后因国际市场油菜籽价格上升,他们才停了生物柴油。同时,他们积极开发太阳能发电技术,已搞了个300多平方米的太阳能发电站。该技术已吸引了一家太阳能设备生产厂来投资,计划投资8期,每期可为当地带来150个就业岗位。他们还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通过对木屑气化来发电、供热。考赫说,如将木材直接燃烧,其热能的有效使用率为15%;通过气化技术,能达到30%;通过燃料电池技术,能达到50%。经过3年多努力,他们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木屑气化发电和供热厂,目前该厂的供热占当地市场的98%,生产成本比烧油、烧天然气低约50%。当地森林资源每年可新增木材容量10.5万吨,目前发电和供热厂的需求仅为新增容量的1/5。

研究人员还发现,木屑气化后的气体甲烷含量为97%,而俄罗斯天然气的甲烷含量为65%左右。他们现在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燃料电池技术;一是将分解出来的甲烷液化,使之能为汽车提供动力。用玉米秸、草、牛粪等生物沼气发电、供热也是再生能源技术中心的研究重点,在吉兴已建成了相应的发电和供热站。农民种植苜蓿等生物能植物,每公顷能从欧盟得到45欧元补贴。吉兴的目标是100%地使用再生能源,考赫说,技术上现在就能实现。据了解,该中心的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欧盟和奥地利联邦政府,他们也向欧盟以外的国家无偿提供有关技术,接受他们来考察和学习,现在每年要接待数万人,上个月就有好几个日本代表团来,也接待过中国代表团。

吉尔贝特说,这几年随着当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有不少企业落户吉兴,为这个只有4000人的小镇增加了约1200个就业岗位,扭转了当地人口下降的趋势,年轻人可以不再为就业而背井离乡,镇上的幼儿园已2次扩大。数以万计的各国考察者,扩大了吉兴的影响,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今年,该镇的预算为800万欧元,镇政府也有更多钱来鼓励投资,兴办三星级以上标准的旅游企业,政府将为每一间客房补助500欧元;年轻人创业,可以得到2000欧元的资助。他说,吉兴的发展表明,镇领导的发展思路非常重要。当初发展再生能源时,受到了不少人的冷嘲热讽。但我们坚持发展再生能源,我们笑到了现在。

(本报维也纳9月1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