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观的方法建构了一个文化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人的能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本质,人是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的前提;人的实践是文化竞争力的基础;人的交往是文化竞争力的直接动力。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竞争力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对民族和群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实践的意义上讲,它包括文化的生产力、消费力、传播力、创造力和持续力等各种要素或形式。它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统一,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的统一。根据这种分析,作者提出了文化竞争力的结构模型。这种分析视角从社会哲学本体的层面把握了文化竞争力的本质,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第二,建立了一个文化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关于竞争力研究的主流趋向是建立实证的理论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竞争力应用研究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这些研究中,有关文化竞争力或者是没有得到体现、或者是作为非直接指标、或者是从经济文化的角度选择主观指标体系,总之,文化竞争力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说以实证科学为背景的竞争力研究的缺陷是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文化竞争力视角的话,那么文化竞争力理论研究的不足则是由于缺乏严格的理论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本书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仅从纯理论的角度揭示文化竞争力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且还着眼于应用和实证研究,建立了一个实证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对于在实践领域推动文化竞争力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些指标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完善。
第三,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种最新成果。文化竞争力问题是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前沿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梳理既有的研究成果。作者认为,从文化竞争力的视角观察,在前人的研究中实际上形成了理性主义文化力理论、人文主义文化力理论、文化战略学说对文化力的现代阐发、以及马克思主义精深的文化力理论。这些理论围绕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本体地位、文化的能动性、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文化的“物化”力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外,文化竞争力研究也不同角度地涉及到“文化力”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等,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本书研究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
第四,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实践指向。这本书不是书斋写作的产物。作者长期从事广东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始终注重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前沿、创新、务实为特色,以问题为中心,大力探索和回答改革发展实践以及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中所提出的新问题,概括新经验,形成新理论。本书对民族文化竞争力、城市文化竞争力、企业文化竞争力都有专题的研究,尤其是侧重于指标体系的建构和对策研究。这些专题性质的研究既是文化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展开,又回答了文化竞争力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毋庸讳言,本书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由于本书的文化概念是从广义的人化角度来定义的,因此文化生产力、消费力、持续力、传播力等概念的具体化和指标化就存在着相当的难度;本书的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实际上又是从中观文化角度来操作的,这就存在着一定的概念混乱;而且由于文化竞争力具有相当的主观性,使构建理论模型特别是评价指标体系遇到很多困难。该书的研究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和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