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残奥会与人道主义

2008-09-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森 我有话说
对残疾人群的尊重是人道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而残奥会的兴办与发展则是残疾人事业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发展的高峰。挖掘残奥会所蕴涵的人道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和提高我国人道主义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人道主义的出现与发展

人道主义思想应该是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因为按照人道主义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最符合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从而也有利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这种思想最初不一定为人们所自觉意识,甚至还出现过不少违背人道主义的现象,而奴隶制、封建制更是与人道主义直接背离的,但即使是在那种社会制度下,仍有不少思想家明确表达过人道主义观点。例如,孔子就曾严厉谴责以人俑殉葬的陋习,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马厩失火,他回家后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倡导的“仁”更包含了丰富深刻的人道主义内容。古希腊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说:“人是第一重要的。”他首先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这说明他们的阶级地位也未能完全封闭住他们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因素。

人道主义作为对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种思想运动、一种思想潮流出现于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文化运动,其主要思想武器就是人道主义。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以人权反对神权、君权,以人人平等反对等级制度,以人道主义反对专制主义,但这些人道主义思想不是以理论的形式,而是通过各种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

由于经济政治的发展,17、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日益发达和成熟,表现在思想意识上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最高理论成就是人道主义思想的系统化和人道主义从价值观到历史观的转移。在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要解决的是人的自我价值问题,即人的地位或人际关系问题。它强调尊重人、平等待人、把人当人看,反对等级制度、反对身份上的不平等现象。在启蒙运动中,人道主义价值观被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启蒙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由人的变化发展、人性或人的本质的变化发展,亦即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状况决定的,并以此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封建专制制度革命的合理性。

启蒙思想家们自认为是代表人民的。然而,他们的人道主义虽然采取了抽象的一般形式,实际上是有阶级局限性的,它代表的是另一种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利益,并非真正的全民利益。当时早期的工人阶级的思想代表看到了这种局限性,便把人道主义历史观从启蒙思想家手中接了过来,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真正使人民得到自由平等。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创建科学社会主义以前也曾经采用过人道主义历史观作为他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前提。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异化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劳动异化了,社会主义是异化劳动的扬弃。这个过程也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过程,这是同人道主义历史观的逻辑一致的,但他不是像启蒙思想家那样把人的本质看成自由、平等、爱情、理性等精神性的东西,而是把人的本质看成人的物质活动――劳动,有时他扩大了劳动的范围,认为人和社会的本质都是实践,这就引导他以人的社会实践来解释人类的变化发展。不久他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过渡到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建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后,理所当然地摒弃了人道主义历史观,因为人道主义历史观是唯心史观,但他并未摒弃人道主义价值观,他同恩格斯一起一直在为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自由平等而战,在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他们反复谴责资产阶级的伪善,揭露资产阶级反人道主义的暴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不笼统地否定或肯定人道主义,总是强调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个人的抽象物,而是离不开社会关系的。但是,他们没有从理论上明确提出要区分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人道主义历史观,这就给两种误读留下了可能:西方马克思主义肯定人道主义价值观,从而也肯定了人道主义历史观;早期的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定人道主义历史观,从而也否定了人道主义价值观。1983年在中国发生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得出了一个结论:对西方人道主义必须作具体分析,不能笼统肯定或笼统否定,人道主义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必须加以摒弃;人道主义价值观是合理的,可以经过改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反人道主义的暴行从反面凸显了人道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性,在战争中、特别是战后,世界人民呼吁各国当权者大力弘扬人道主义传统,保护基本人权,不少开明政治活动家也加入倡导人道主义的行列,掀起了世界性的人道主义高潮,其主要成果是联合国人权宣言的发表和人权委员会的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断扩大其范围,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尽管有的发达国家企图利用人道主义来掩盖其霸权主义的本来面目和攻击发展中国家的独立自主政策,但这并没有影响人道主义本身的发展――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思想仍然日益深入人心,使全世界人民日益认识到自己的尊严、价值、权利和力量。二战后残奥会的兴起和发展无疑是这一世界性进步思潮的积极成果之一。

残奥会的出现与发展是人道主义的巨大胜利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特殊群体,他们缺乏或部分缺乏自立能力,严重的甚至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他们需要他人的特殊帮助。中国古代典籍中不乏应特别善待残疾人的言论。例如《礼记・礼运》提出在“大同世界”中,“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废疾者”即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残疾人。为什么要特别善待他们呢?张载作了解释:“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这是用对同类的同情心来解释善待残疾人的态度。在现代人看来,残疾人的出现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从根本上讲,任何残疾人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特别善待残疾人是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是应该付出的代价。这不仅指那些由于战争、工伤事故、犯罪、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天灾等造成的残疾人,而且包括那些先天残疾人、由于自戕而造成的残疾人,因为先天残疾、自戕表面上是个体性质的,但进一步挖掘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说也都是社会性的。正如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同志所说:“残疾虽然发生在一部分人身上,但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当然,残疾人不是唯一的特殊群体,还有老年人、儿童、失业者、贫民等等,因此,真正的彻底的人道主义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平等上――不管具体条件的抽象的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具体的实质上的人道主义的待人态度应该在“一视同仁”上加上“善待”弱者。

现代人达到这种高度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中世纪的欧洲,残疾人以及畸形人不但得不到社会的特别帮助,而且受到严重的歧视和排斥。有的地方残疾人被剥夺了继承权,无人与之交往,甚至到处受人愚弄、嘲笑,无端受到伤害。他们很难融入健全人的社会生活。他们是上帝的弃儿。文艺复兴运动使残疾人得到解放,残疾人开始被承认应该享有人的权利,同任何健全人一样也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应该得到社会的帮助。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救助活动渐渐多起来,其中包括帮助残疾人通过体育锻炼进行康复。残奥会就是在这种对残疾人的人道主义关怀下萌芽和出现的。

前面已经指出,对于困难群体,人道主义不能只停留在一视同仁上――这种抽象的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人道主义要做到特别善待残疾人才是真正的平等。这个道理也可以从残奥会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得到充分说明。

体育界一般认为残奥会的演变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0―1989年为第一阶段,残奥会的主要作用是号召残疾人通过体育比赛进行康复。自从1948年以轮椅射箭比赛为内容的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举办以后,残疾人运动员的各种单项比赛,如轮椅篮球、轮椅赛跑等在世界各地纷纷举行,对残疾人的康复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一届国际残奥会举行后继续倡导体育康复。1989―2003年为第二阶段,残奥会强调竞技纪录的提高,使人们认识到残疾人虽然达不到健全人的水平,但也可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同健全人在体力上的差别只是程度上的,不是性质上的。残疾人与健全人都是人,健全人做得到的残疾人也做得到。在智力上更是如此。残疾人应该有自立自强的信心,健全人对残疾人不能有丝毫的歧视与排斥,而应该特别善待他们,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2003年至今是第三阶段,残奥会的重点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使残疾人逐渐融入社会,使社会和残疾人自己认识到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差别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平常现象,健全人相互之间也有各式各样的差别,但这些差别都无碍于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也应享有同健全人一样的基本权利。显然,这些发展阶段蕴涵的人道主义精神贯彻得越广泛越彻底,残奥会便会办得越加圆满成功;反过来,残奥会办得越成功,人道主义精神也将发扬得越深入人心。

北京残奥会将大大促进中国人道主义事业的发展

革命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笼统否定人道主义,不区分人道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价值观,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处在残酷斗争的环境中;但在实践中,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对人道主义价值观仍然十分重视,例如对伤病员,无论是自己人还是俘虏,都要“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个人道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价值观。1983年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之后,中国理论界一方面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方面提倡人道主义价值观。同时,人权的普遍价值也逐渐得到重视,国内人权状况不断改善。到了21世纪,“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进入党中央文件,并被视作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不断发扬的表现。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包括残疾人的治疗和康复、残疾人体育和残疾人运动会,等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关怀和支持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北京残奥会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高峰,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重大胜利。

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同志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致辞说:“北京残奥会是全世界残疾人的盛会。残奥会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将给人们以激励和启迪,唤起人们对残疾人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关爱,使人道主义精神得到大力弘扬,残疾人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充分阐明了残奥会与人道主义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北京残奥会提出的“超越、融合、共享”主题也足以体现它深邃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三个词的初步涵义是指残疾人运动员在残奥会中的状态:一是自强不息,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超越过去的纪录;二是运动员们融为一体――生活上融为一体、运动会上融为一体、思想上融为一体;三是共同享受比赛中的快乐、共同享受团结与友谊、共同享受和平与自由。这三个词的进一步涵义是指全世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状态:一是自强不息,在身体上超越过去,在能力上超越过去,在精神上超越过去;二是融入社会,在生活上融入社会,在工作上融入社会,在交往上融入社会;三是共同享受生命的快乐,共同享受奉献的快乐,共同享受和谐的快乐――这就是弘扬人道主义的生动体现!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北京残奥会已经有了精彩的开端,毫无疑问,它必将有一个精彩的结尾;它既然是在人道主义精神指引下举办的,又在人道主义精神指引下一步步走向成功,那么,残奥会之后,整个残疾人事业也必将兴旺发达,整个人道主义事业也必将跃上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