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命的礼赞
超越,是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超越,是生
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说:“在奥运会上,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在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北京残奥会所倡导的“超越”,与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一脉相承。
当北京残奥会的大幕拉开,当全球几千位残疾运动员自信欢愉、浩浩荡荡从我们面前走过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带来生命灿烂;当残疾运动员全然不在意自己的肢体残缺而尽情拼搏时,我们同样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残疾的身体,由于超越而变得美丽,由于超越而有了尊严,由于超越而无上荣光。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历史。
超越――思想解放首当其冲。人生在世,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皆有局限,总有欠缺,概莫能外,许多事情我们无法避免。但是,只要我们还有健全的思想,就能让飞扬的思想超越身体的欠缺和环境的局限,让一切梦想皆有实现的可能。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他身患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但却并不妨碍他在宇宙的起源等深奥的科学领域作出世人无可企及的贡献。身体的局限与心灵的自由在他身上形成鲜明对照。虽弱犹强,是思想的超越所致。
超越――精神境界至关重要。人之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没有了精气神,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在赛场上我们看到,残疾运动员不向命运低头,他们克服身体不便,在摔跤场上斗勇,在田径场上竞技,在篮球场上争抢,在游泳池中搏击……身体的残疾束缚不住他们精神的勃发。虽残犹勇,是精神的解放所致。
超越――意志的力量关乎成败。坚强意志可以产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体育是对人的意志、生命、极限的全面挑战和考验。当我们知道残疾运动员不知多少次在训练中由于双目失明而碰得头破血流时,当我们知道他们的好成绩来自于忍受着肉体与假肢的磨擦所造成的难以想像的艰辛时,我们每一个健全人禁不住心生敬意。虽难犹上,是意志的坚强所致。
我们的残疾兄弟姐妹们,以他们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奇迹形成了一面自助天助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健全人常常表现在心理上的局限和欠缺。它使我们明白:知不足而奋发,克服缺陷,就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达到理想的境界。它使我们懂得:世间万物,生命最贵,而生命中最闪光的,是健全之精神。最终获得自由的,是那些正视自身局限,积极面对生活,永远奋发有为,不断超越自我的强者,而无论他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
我们的残疾兄弟姐妹们,以他们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奇迹书写了一部教科书,那上面清清楚楚写着两个字:超越。它使我们明白:如果没有超越,个人不会进步,事业不会兴旺,国家不会发展,历史不会进步。它使我们懂得:超越是一种智慧,一种力量,一种意志,一种境界。超越是人类永远不能放弃的品格。
融合――心灵的沟通
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说:“残疾人运动是唤醒人类良知的运动。”在北京残奥会期间,残疾运动员用精神超越身体残缺,健全人敞开博爱的胸襟,社会展示包容的心态。人类的良知、善意,在此时放大,在这里融合。
融合,体现了奥林匹克“团结”、“友谊”、“和平”的理念;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北京残奥会给人们又一次提供了全面认识、深刻理解、热情关爱残疾人的机会。健全人志愿者和残疾人运动员的真诚相助,是心灵间的交汇融合;观众与残疾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激情碰撞,是精神上的共鸣融合;市民对残奥会的支持,更是全社会的广泛融合。
融合,是人与人心灵沟通后,因理解而产生的爱。
当一个花季少女不回避自己的身体残缺,面对观众出现在体育赛场上,谁能不为她的内涵之美、勇敢之美所感动?看着无臂运动员在泳池中上下翻腾,看着轮椅运动员在跑道上奋力前冲,我们似乎真切地听到了残疾人向命运发出的呐喊和挑战。残疾运动员的自信、自强理所当然地赢得了属于自身的尊重。
残奥会使我们更加懂得了什么是美和爱。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你认识了一个人,看到他的心灵之美,你会忽略他的缺陷而在心中产生由衷的情感,让你去呵护那个心灵,帮助那个生命。残奥会把爱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多年以后,比赛的成绩也许会渐渐被人淡忘,但人与人相聚在一起,因沟通理解而产生的爱,一定会有如醇酒,越陈越浓,历久更香。
融合,是人群与人群心灵沟通后,因理解而相互接纳。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来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与生俱来渴望理解,渴望充当有益于社会、融合于社会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比健全人更需要关注和关爱。健全人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关系,已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北京残奥会的大舞台上,残疾人不仅展现了他们的风采,还收获了理解和尊重。他们或许看不见,但他们一定感受到了人们的赞许;他们或许听不到,但他们肯定感受到了热情的欢呼;他们或许说不出,但他们必定知道人们与他们共同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北京残奥会使健全人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了残疾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在中国,残疾人有8300万,占人口总数的6.34%,这意味着每16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而在全世界,更有残疾人达6亿之多。残疾人需要他人的爱护,而不是异样的目光;但是,这种爱护,绝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赐予,而应是平等相待的交流。
融合,是全社会心灵沟通后,因不分彼此而产生的和谐。
我们相信,人与人因为沟通而彼此关爱,因为关爱而相互接纳,因为接纳而亲如一家;残疾人与健全人,躯体虽有不同,内心同样丰富。
我们相信,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都是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主体,让残疾人融入社会,并非是对残疾人的特别关照和给予,而是残疾人应有的权利。
其实,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成就,随着残奥会的到来展现得更加具体。北京市各个奥运场馆和重要景点,已经实现了通行无障碍;在地铁、机场和车站,专为残疾人设计的交通工具随处可见;在大型商场等公共建筑内,轮椅升降平台、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应势而生。高水平的奥运场馆,无障碍的专用设施,便捷的通讯设备,充满人性的服务,无不透出细致入微的人道主义关怀。
共享――平等的权利
“我们将以北京残奥会为契机,进一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维护残疾人权益,保证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胡锦涛主席在北京残奥会欢迎各国贵宾的宴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在鸟巢国家体育场内,残奥会的旗帜迎风飘扬。红、蓝、绿组成的图案,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主线,无声地阐释着对“人”的理解。这是一面高扬的人道主义旗帜。
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这个蓝色星球上最伟大的生命体。在蔚蓝的天空下自由呼吸,在绿色的大地上自由徜徉,体验亲情,向往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生活在这片蓝天下,拥有同样的梦想,享有同等的权利。
本届残奥会正是这样一届“共享”的盛会。来自阳光下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残疾运动员走到一起,同饮奥林匹克精神酿就的醇醪。这是一次全世界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拥有的节日,“共享”的主旋律,反复呈现在北京残奥会宏大的交响曲中。
各国残疾运动员共享竞技体育的喜怒哀乐。他们在拼搏与竞争中共享,在失败与胜利中共享,在遗憾与满足中共享。他们在展示自信和能力中与对手共享,与同伴共享,与教练共享,与亲人共享,与观众共享,与城市共享。
数以万计的观众陶醉折服于残疾人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他们在残奥村、媒体村、商场前、大街上、公交车站、地铁口,与北京残奥会4万多名志愿者共享理解、尊重。从“中国故事”中的残疾人手工艺展示,到残奥村小书店里的盲文书;从运动员们之间的亲切交谈,到赛场外丰富多彩的演出和展览,不同文化的交流,营造了一片共享的天地。
这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在改革开放30年后迅速发展的一次生动总结和展示。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残疾人的各项权利不断得到承认、尊重、保障,整个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关心、理解、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这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社会文明的展现!
2008年4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以保障残疾人的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主线,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已成为政府的决心、国家的意志。
共享,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共享的受惠者是全社会,而残疾人,理所当然是其中平等享有的组成部分。
共享,离不开社会文明进步。残疾人的利益诉求只有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发展潮流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共享,离不开人道主义的弘杨。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倡导平等,反对歧视,关怀弱者,尊重人权。
共享,有赖于残疾人的自强。在北京残奥会上,我们集中领略了残疾运动员对生命的精彩演绎。他们让我们享受生命的灿烂,我们与他们共享生命的辉煌。
在北京残奥会上,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着自强、自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残疾运动员汇聚在北京的天空下,就像千万颗光耀闪烁的星星,无论明暗,不分大小,与浩瀚宇宙融为一体、与万千生灵连成一心。
残奥会特稿 |
这里是“同一个世界”――残疾人和健全人在同一个舞台奋力超越,彼此融合,共享欢乐;这里有“同一个梦想”――无论身体是否残缺,我们同样追求更快、更高、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