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梅州:擦亮“世界客都”文化品牌

2008-09-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张景华 我有话说
“春季里来桃花开,相思阿妹望郎来。彩蝶花间双双过,花中净剩祝英台”……由“客家山歌皇后”郑钢坚创作的山歌《四季花开望郎来》响彻夜空。中秋节前后,梅州举行庆祝地改市20周年活动和第三届中国客家山歌旅游节,讴歌梅州20年改革建设成就,弘扬客家优秀文化。

客家山歌作为梅州实至名归的一张“文化名片”,得到了

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梅州客家巍峨的围屋,葱茏的风围树、墨色的瓦顶、氤氲迷蒙的烟雨、行人走过巷道的身影,宛若中国古典水墨画,让记者处处感受到旺盛文化生态的魅力。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梅州,被海内外公认为“世界客都”。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棋高一着,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不遗余力地擦亮“世界客都”品牌,着力打造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文化凝聚民心,以乡情联结侨情,从而使梅州成为全球客家人热爱桑梓的精神家园。

梅州人中间流传这么一个故事: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梅州最大的特产是什么?”答案既不是金柚,也不是酿豆腐,而是人才。梅州出才子,尽人皆知:辛亥革命以来,梅州籍将军达545名。除了大名鼎鼎的叶剑英元帅,北伐名将张文、解放军中将邓逸凡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宋湘、黄遵宪、丘逢甲、林风眠等人文大师是梅籍客家人。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贡献了22位两院院士,227名祖籍梅州的全国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

历届梅州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运用好如此庞大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一系列的精品工程计划随即出炉:今年开园并全面对外开放的客家公园,包括广东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将军馆、大学校长馆;规划扩建叶剑英纪念园,总占地达482亩,使之成为集展现伟人风范、弘扬客家文化、推进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日,总投资达2.65亿元的梅州四大文化建筑――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广东汉剧院大楼、梅州市剑英图书馆、梅州山歌剧团大楼也正式投入使用。

梅州市委、市政府从人才战略考虑大兴文教。近5年来,梅州共向各大专院校输送了12万多名大学生,相当于过去25年间输送大学生总数的1.2倍。梅州城区的东山地段依山傍水,本是商家必争的黄金地。而市委、市政府作出富有远见的决定:黄金地留给读书人!市里勒紧裤腰带,光征地、拆迁、补偿等就掏出了2亿多元,打造“文化梅州”精品工程――东山教育基地。东山教育基地院士广场的石碑上,一边铭刻着李国豪、王佛松等22位梅籍两院院士的骄人成就,一边镌刻着客家人从小吟诵的励学童谣。

20年来,梅州人在山歌的基础上创造和完善了一个新剧种――山歌剧,并创作出一批优秀剧目,尤其是《等郎妹》和《山魂》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啼笑冤家》被拍成客家话电影。地改市以来,梅州还不断完善市、县两级山歌等专业艺术团体,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山歌艺术骨干,举办了“千人山歌大对唱”,荣获“规模最大的山歌对唱活动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又高度重视打造客家山歌节庆品牌,两年举办一届声势浩大的中国客家山歌旅游节。近年来,市政府还每年拨出专款,扶持在梅州市艺术学校开设山歌幼苗班。这些保护和传承山歌的举措,让流传千载的客家山歌在梅州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