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范生免费体现教育公共特性

2008-09-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明志 我有话说
义务教育的公共特性决定了师范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师范生免费教育正好体现了教育的公共特性,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解决教育结构失衡,促进资源共享与教育公平,弥补中西部地区优质师资的不足,为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公平与效益: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价值诉求

师范生免费教育是解决教育结构失衡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举措。我国东、中、西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从东部到西部、从农村到城市、从非集中地到集中地,多年来师范生招生弱化,学生质量、规模和效益三者之间矛盾很大。师范生免费教育因此得以回归。

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政策在追求公平的同时,更注重体现效益的一面,它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明确的导向性、良好的社会性。示范性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师范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读师范,有利于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导向性则突出表现在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中。“向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导向,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地区,有更多的仁人志士为农村教育发展注入活力。但是必须看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满足所有人最基本的学习需要”,不是要求绝对的平均和平等。师范生免费教育就是这一理念的有力佐证。可以相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公平与效益”始终是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价值诉求。这一战略举措必将成为关注农村教育的新起点和发展农村教育的新开端。

继承与创新: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时代选择

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政府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与教育要求的均衡性特点突出。特别是1997年师范院校开始实行招生、收费并轨和自主择业的教师教育体系,由于缺乏整体设计和政策支持,很多师范院校通过更名、合并,“升格”后的工作重心向非师范专业的转移,导致教师教育的边缘化。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不失时机地提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采取措施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2007年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亮点。

师范生免费教育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即突破原有体制障碍,进一步强化其办学特色与优势;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搞好教师教育的创新。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优秀教师与教育家的多少,他们是影响并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与核心因素。时代呼唤大批杰出教师、教育家,而现阶段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正好顺应了民意、适应了国情,这一免费政策就是对拔尖人才的期待、呼唤与培育,最终能从整体上使基础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使我国教育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参与国际教育竞争,以迎接教育均衡发展的挑战。

引领与服务: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现实期待

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培养出怎样的教师,怎样培养这样的教师”这一重大命题,高举“引领”大旗,以免费教育为契机,改革师范生传统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环节的建设,创新教师教育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和鼓励大批有志于教育事业、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优秀青年报考师范专业,大幅度增加西部省份师范生招生名额。另一方面,学校通过环境营造、优质教学和能力培养,强化育人氛围,激发学生终身从教的荣誉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师德精神,探索出一条高师院校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新路子。

当前应着力解决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要解决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三是要改变对农村教育存在的政策性歧视,制定公平政策保障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同工同酬。因此,当我们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发挥高师院校的“引领”作用,为农村和贫困落后地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时,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服务”意识,正视农村教师队伍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着力于当前,着眼于长远,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教师的生存与发展。

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公平程度,从而增强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发展问题。师范生免费教育就是新时期教育领域关于和谐与发展的一个范例。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打破平衡,迈向新的平台,并在新的平台上实现均衡。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