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既有边塞风光的雄浑,又有江南景色的秀丽,被称为“塞上江南”。
“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在六盘山上写下的不朽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进。
从北京到银川,从中南海到
半个世纪的深情关爱,半个世纪的辉煌巨变。宁夏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凝聚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50年来,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宁夏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顽强奋斗,推动宁夏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宁夏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又好又快地前行。
“促进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巍峨的六盘山、贺兰山南北屹立,奔腾的黄河水穿越而过……目前全国有1000多万回族人口,是我国除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其中宁夏回族人口约有218万,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5%。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就把回族的自治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后得出的结论。1949年11月,毛泽东在致中共中央西北局的一封信中就强调,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1957年6月,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共中央倡议的,得到了全国广大回族干部群众以及甘肃省各界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在这一区域内,回族人口占三分之一,汉族、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占三分之二。宁夏各族人民踏上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新征程。
为在宁夏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和国家领导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自治区成立之初,党中央、中央政府和毛泽东就委派林伯渠到宁夏指导工作。
1964年春,在革命战争年代数次到过宁夏的邓小平第四次来到了宁夏。他说,宁夏作为民族地区,特别是在回族聚居的西海固地区,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把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搞上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十分关心民族政策在宁夏的落实,多次强调指出,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回族干部。
“塞上江南,再放异彩”。1991年6月,江泽民考察宁夏过程时,看到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宁夏,社会安定、民族和睦、经济发展,十分高兴,欣然题词。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紧密联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贯彻好党的基本路线,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以实现共同富裕、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个总的目标。
宁夏人民不会忘记,1995年6月、2000年5月和2007年4月,胡锦涛三次来宁夏考察。他对宁夏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为宁夏的民族团结进步确立了远大目标。胡锦涛反复告诫当地的同志,促进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宁夏是我国回族最大的聚居地,是信仰伊斯兰教群众比较集中的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对维护宁夏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今天的宁夏,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携手前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已成为宁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50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宁夏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颁布了《宁夏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宁夏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150多件地方法规、条例和自治政策;确保回族作为主体民族在宁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在自治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回族代表所占的比例始终与回族人口的比例相适应,并略高于人口比例;充分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全区218万回族人口中,平均500多人拥有一座清真寺;大力开展民族理论研究和民族政策教育活动……
这是共同团结奋斗的50年:宁夏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宁夏进一步加快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步伐。全区少数民族干部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2.5倍,比1958年自治区刚建立时增长了10.5倍。4万多名回族干部和回族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才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宁夏少数民族考生的高考录取比例逐年上升,从1995年的22.62%提高到2007年的33%。
这是全面进步发展的50年:为加强民族团结,宁夏把每年的9月定为“民族团结月”。1983年以来,确定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模范个人表彰大会,现已累计表彰先进集体650个,先进个人1934名,受到国家表彰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34个,先进个人161名,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发展。
宁夏50年的辉煌巨变,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宝贵机遇,着力推动科学发展”
这是一组令人瞩目的数字:2007年,宁夏全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位于西部地区前列,地方经济发展年均增长率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发电量居全国第一,人均产煤量居全国第三;每万人拥有高速公路位居全国前列……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50年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刚成立时,连火柴、食糖都需要从区外调拨,粮食也要靠国家大量返销。
发展是硬道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新世纪新阶段,“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民族工作的主题。
“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山川秀美上有一个新的良好开局。”2000年6月,江泽民再次考察宁夏时指出,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国家必须予以重点支持。国家要制定支持西部开发的财税、金融、外资外贸、吸引人才和科技教育等方面政策。西部地区面貌的根本改变,需要许多代人的持续努力。我们必须充分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同时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
被誉为中国“枸杞之乡”“滩羊之乡”“甘草之乡”“长枣之乡”“硒砂瓜之乡”“马铃薯之乡”的宁夏,优势是资源丰富,劣势是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着力推动科学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又好又快地把宁夏现代化建设搞上去,是党中央对宁夏的新要求。
胡锦涛十分挂念宁夏的改革与发展,对在新起点上实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1995年6月,2000年5月,胡锦涛考察宁夏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观念,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增强信心和紧迫感,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7年4月,莺飞草长,塞上江南欣欣向荣。胡锦涛第三次考察宁夏,他叮嘱当地的回、汉干部,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宝贵机遇,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统筹抓好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工作,扎实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宁夏从2002年开始凭借煤炭资源富集、交通便利等独特优势,举全区之力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使之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此次,胡锦涛深入考察了宁东基地。他指出,宁夏煤炭、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黄河水能资源富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独特。要依托自身优势,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又好又快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发展商务、旅游等服务业,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快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中央各有关部委继续加大对宁夏的对口支援力度,帮助宁夏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政策,做好宁夏相关专项规划与全国规划的衔接,深化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针对宁夏发展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给予特殊的帮助和支持。今年8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8条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进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50年来,宁夏的经济总量增长59倍,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50年前,宁夏人吃饭要靠国家大量返销,现在人均占有粮食530公斤,由粮食调入省变为粮食调出省;50年前连火柴、食糖都需要从外省调拨的宁夏,如今已建立起了以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
我爱我的宁夏美,塞上明珠放光辉;高峡出平湖,大坝多奇伟;千里河套歌甜花香,广阔平原牛壮羊肥……这是人们对今日宁夏的深情歌唱。
“把更多资金用在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
宁夏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沙漠肆虐,生态脆弱,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给宁夏不少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特别是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历史上以“苦瘠甲天下”而闻名。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倾注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帮助西海固各族群众建设家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年复一年“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贫困状况。
1972年,周恩来总理听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干旱和贫穷中受煎熬时,不禁潸然泪下。他在中直机关7000人大会上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受苦,我这个当总理的有责任啊!随后,国家紧急调拨大批救济物资运往西海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很繁重,各族人民改善民生的愿望很迫切。宁夏作为民族自治地区、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谐,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7年岁末,一封寄自千里之外的长信,放在了胡锦涛的书案上。“俺贫水山区的老百姓,能在家门口喝上甘甜的井水,这是村里人从来都不敢想的事啊!乡亲们喝在嘴里,甜在心里,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感谢亲人解放军……”信的落款是:陡坡村全体村民。胡锦涛当年4月到陡坡村考察后,宁夏军区给水部队为村民们打出了三口甜水井。喜讯传来,胡锦涛欣然提笔作出批示:宁夏彭阳县陡坡村全体村民来信感谢宁夏军区给水部队帮助他们打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请向给水部队全体官兵转达亲切慰问。希望再接再厉,做出更大成绩。
解决好人畜饮水问题,始终牵动着中南海。1995年6月,胡锦涛一到宁夏,就深入到旱情严重的宁夏同心县窑山乡,走进五道岭村回族农民马俊义、马俊珍的窑洞中,关切地询问了旱情和灾区群众的生活情况。当他听到群众饮水很困难时,嘱咐随行的当地干部,要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挂在心上,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处理好改革中的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
胡锦涛每次来到宁夏,都顶风沙,走荒漠,登沙丘,向当地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仔细询问防沙治沙情况,同大家一起商讨运用先进科学技术防沙治沙的对策。2000年5月,胡锦涛还专门看望了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白春兰。他强调,在生态环境治理中,一定要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把群众性的治理活动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结合起来,把加大资金投入和依靠科技进步结合起来,把近期目标和长远打算结合起来,通过不懈的努力,真正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做好。
对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是群众上学、看病、看电视等现实问题,胡锦涛一直牵挂于心。2007年4月11日至14日,胡锦涛深入西海固地区,走村入户,嘘寒问暖,反复强调要继续实施开发式扶贫,把更多资金用在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尽最大努力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让农村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临别时,胡锦涛饱含深情地寄语:祝愿乡亲们尽快富裕起来。
向“世界级贫困”告别。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被公认困扰当今世界的两大难题――民族与贫困问题,已经和正在得到成功解决:西海固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由1993年的139.8万人减少到如今的5万人以下;贫困发生率也从1994年的15.6%下降到现在的3%以下。2007年西海固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215元,增长12.2%,成为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最快的地区。
西海固的发展和变化,只是一个缩影。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今天的宁夏不仅实现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同时实现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初中升学率达到8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2%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以上,已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行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85%以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超过93%,位居西部地区前列;2008年,全区187个乡镇将全部建成文化站(中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沙漠化土地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65万公顷,减少到118万公顷,在全国率先实现沙漠化逆转,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走过辉煌50年的宁夏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平等、团结、进步、互助、和谐成为宁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一个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宁夏展现在世界面前,宁夏的明天会更好。
(新华社银川9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