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适应解放战争需要,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走向正规化,担负起培训高级知识分子和提高干部业务水平的双重任务。从1946年6月开始,国民党军队疯狂地向我各个解放区发动进攻。延安大学于1947年3月14日撤离延安,至8月22日东渡黄河进驻山西省临县吴家湾,在长达5个月的转战陕甘宁晋战时行军生活中,高举“
延安大学适应战争和建设需要,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首先是对领导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首长,总理学校行政事务。校长由边区政府任命,受边区政府领导。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在校长领导下设立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每月开例会1次,负责处理和决定学校的教育方针和全校工作计划及总结报告、学工人员的奖励和处罚、各种重要规程的订立和修改、各项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的确定、全校预决算的审核、学校人事任免及其它重要事项。校务委员会下设行政会议和教育会议、干部学委会。学校建立了全体教职工会议制度。党组织在学校的任务是教育党员,发展组织,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彻底执行,保证学校教育计划的顺利完成。其次是增加了办学层次,开展研究生教育。延安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其前身院校陕北公学曾开办高级研究班。1945年11月延安大学大部分师生迁离延安后,鲁艺留守处文艺班有学生39人,研究生3人,另外还有一个美术组和文学组,共有5名教员、10位研究生和一位研究员。1947年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扩大和加强延安大学,延安大学在设立大学部和分校的同时还设立了研究室,经济建设系设工业、农业两个班,每个班均分研究组和普通组,其中研究组招收大学毕业、肄业生及成绩特别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培养研究生。研究室的学员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生,另一种是研究员。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给各系和各班兼课。第三是对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自由民主的新生活。解放战争初期,延安大学对组织机构和系科设置进行了调整,撤销了院系,合并精减了行政机构,实施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学校在教职工和学员中倡导大胆质疑和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墙报等方式,对学校管理、伙食、卫生等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和批评,树立良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风气,学员与教员、领导与群众完全是平等的。延安大学始终注意保持和发扬民主自由、朝气蓬勃的生活特色,师生员工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张而愉快。从新解放区和蒋管区来延安的知识青年,都对延安这块民主圣地怀有无限的崇敬和向往之情,学校为了使这些青年学生了解延安,了解延安人民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一进校就组织他们参观延安的机关、学校和农村,让他们亲身感受解放区民主自由的新生活。经过参观学习,同学们不仅对边区自由民主的新生活有所了解,而且亲身体验了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第四是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性环节,既重理论又重实际。延安大学依据“培养为陕甘宁边区服务的各种建设干部”的宗旨,改革了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的教育方针,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全部教学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五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调课程,编教材。学校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发扬民主精神,提倡质疑和辩论的学风,坚持真理不能盲目接受的原则。学校重视专业课的学习,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将全校课程分为政治课、一般政策课、业务政策课、业务专业课4大类。各类课程所用教材和参考书,由学校教育处组织业务小组和各科教员一同进行研究和编写。教育、文艺、政法诸系各门课程的教材,主要由各科教师与教育处的业务研究小组共同编写。
整个解放战争中,党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负责同志多次亲临学校作报告、指导工作,为延大在战争条件下办好学校指明了方向。延安大学坚持教育为战争服务,坚持依靠群众,坚持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各项任务,将学校办出了特色,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1949年7月,延安大学陆续迁入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校下设五个部:第一、二、三部招收和训练解放区知识青年;第四部设在山西解县,重点培训财经干部;第五部主要接收原国民党军政人员。9月21日,第一期学生开学典礼在西安举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等到会并讲了话。1950年4月,1至3部第一期2440余名学员经过短期政治培训后毕业并分配了工作,学校开始举办政法、经建、政治教员等各种专业培训班。1953年春,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决定,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撤消。在跨越建国前后将近4年的时间里,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共为西北五省培训各类建设干部110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