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残健共融共享的里程碑

2008-09-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小兵 张凌云 我有话说

开栏的话

随着北京残奥会圣火的熄灭,我们胜利实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承诺。回顾从今年8月8日开始的40余个激动人心的日日夜夜,回顾从申奥成功那天开始的七年多的辛勤忙碌,回顾中国人期盼奥运的百年历程,这个轨迹,一步一步,清晰、坚定、厚重、扎实。

这是一段值得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大书特书的历程,这是一份值得我们永远珍视的遗产,弘扬奥运精神是一篇大文章。奥运会结束了,但是,奥运精神足以使我们长久受用。我们要弘扬奥运精神,让它丰富我们的民族意志,健全我们的民族性格,从而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更加强壮。

本报自今日始开辟《弘扬奥运精神》栏目,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11天紧张激烈的残奥会比赛落下帷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以北京残奥会为契机,一如既往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回首北京残奥会,从筹备阶段提出“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到圣火的采集点燃;从赛场无数震撼感动的瞬间,到几十万志愿者的热忱奉献,无不向世人昭示:北京残奥会对于残疾人、对于全社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使全体国民看待残疾人的思想观念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它折射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对人权的充分尊重。

残疾人的心声――我能,我行

我国残奥健儿在北京残奥会上,自强不息,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奋勇争先,获得包括89枚金牌在内的211枚奖牌,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国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形象。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邰丽华对记者说:“残奥会是一个平台,残疾人通过参加体育比赛,让全社会的人都读懂了他们的心声――我能,我行!”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以前,我竟然以为残疾人和我是完全不同的,在他们面前,我常常怀有一种‘愚蠢’的优越感,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现在,我当然知道,残疾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在周国平看来,残奥会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体育的精神要义。“残奥会证明了残疾人仍然拥有完整的内在生命,在生命本质的意义上,残疾人并不残疾。”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插队时因一场大病导致高位截瘫,用他自己的话说,“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失去了双腿”。多少遍的追问后,他顿悟,“也许,正是要以残疾来强调爱的必须和神圣。”有了这种达观,无怪乎他能用残缺的身体表达着丰满的思想,这种丰满的思想又让我们常常忘记他不能行走的双腿。

北京残奥会爱心大使李琛对记者说:“残疾人不只是一个被关怀、被照顾的群体,我们也有能力为社会、为别人做点什么。当一个残疾人能够帮助他人时,就是对残疾人价值的肯定。这也是残奥会的意义所在,我们能行!”

残奥会残疾人志愿者路蒙佳告诉记者,她观看了很多残奥会的比赛,比如硬地滚球、轮椅篮球等,比赛的对抗性很强,运动员经常会摔倒在地,但他们会坚强地爬起来。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优秀残疾人的风采,他们通过运动超越了自身的缺陷。可以说,残奥会是一次对人类特殊群体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展示会,一次以不完美的自身创造完美境界的交流会。

残奥运动员用自己的行动阐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残疾并不构成人性的差异、奋斗精神的差异、为人类做贡献的差异。身残志坚就能有所作为。

残疾人的愿望――残健共融

历史进程总是由一些重大事件推动的,北京残奥会催生了健康文明的新残疾人观。人们懂得了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懂得了“关爱残疾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道理。残健共融,被鲜明地提到了社会公众面前。

邰丽华说:“残奥会把全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与尊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残疾人,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那天我去医院看病,医生本来带着大口罩,当得知我是聋人,需要看他的口形才能明白他的意思,他立刻摘下了口罩。这些细节,让我很受感动。”

然而,仅在20多年前,中国残疾人还被称作“残废人”。他们只能是被“救济”、被“拯救”的对象,难以真正融入社会。残奥会火炬手刘晓霞对记者说,小时候,很多人都嘲笑她走路的姿势,使她不愿意出门见人。那种被人歧视、被人漠视的痛苦是难以言表的。被誉为“最美火炬手”、轮椅击剑运动员金晶认为,过去不少残疾人选择“隐身”,避免出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人们对残疾人的接纳度还不够高。

现如今,全社会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不仅检验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标杆有多高,而且昭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有多深。中国社会歧视残疾人的现象正在消失。北京残奥会见证了这种变化。《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的艾诚用“感动”这个词形容他观看残奥会比赛的最大感受。他感动于运动员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于观众为最后一名运动员呐喊助威的热情,感动于志愿者无微不至的服务,而这一切都源于人们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残疾人观日趋成熟和文明,残疾人事业日益受到重视和支持,这是党和政府不懈努力的结果。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中国有能力帮助这些曾经被忽视的群体。为了办好这届残奥会,北京市近年来投资6亿元进行无障碍设施的改造。以前残疾人根本不敢奢望的一些名胜古迹,如长城,经过无障碍改造后,残疾人也能体验到“当好汉”的滋味。这些硬件设施的背后,都有社会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

现在,残健共融的目标,更多地被看成是社会的一种责任,而不是慈善活动,这也是一大进步。中国残联研究室主任陈希民说:“北京残奥会的举办,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程度空前提升,残健共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残疾人的福祉――共享和谐

我国正在走上残健共享文明成果的大道。对于残疾人的尊重与关爱,体现着社会和谐与文明的进步。

无障碍观念的普遍接受,使残疾人得以享受平等参与的权利,分享社会文明成果;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为保障残疾人的各项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无障碍设施、辅助器具得到了加强;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使残疾人可康复程度越来越高,迄今已有120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使残疾人更广泛地接受教育和劳动就业;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也使残疾人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向世界释放着中国社会开放、进步的文明价值,也让残疾人更多地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上,充满激情的文艺演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享受快乐的盛会;残奥会赛场上,各国健儿同台竞技,屡创佳绩,感人瞬间,令人难忘;广大观众文明观赛,用热情的掌声、欢呼声,为各国运动员加油鼓劲;3万多名赛会志愿者和几十万城市志愿者用灿烂的笑容、真诚的服务感动着每个人;残奥会期间,北京数十万残疾人走出家门,参加“快乐残奥”活动,共享文明,超越自我,分享盛会;长达半年的“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总共演出170多台、650多场的优秀舞台艺术剧(节)目,观众总数超过40万人次。

中国残联维权部主任薄绍晔说,残奥会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全社会更加了解残疾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尊重和保障残疾人权利,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今年随着《残疾人保障法》修订案的通过和我国批准加入《国际残疾人权利公约》,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所有健全人都应把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国际残奥委会执委申知非对记者说:“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兑现

弘扬奥运精神

了我们对国际社会承诺的‘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而且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必将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