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心扉为生命喝
彩
没有左小腿的南非姑娘纳塔莉・杜托伊特参加了北京奥运会10公里马拉松游泳,她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我是一个游泳选手,而不只是残疾人运动员。”当她在女子100米自由泳S9级别比赛中拿下她的北京残奥会第二块金牌时,再次向人们证明:面对一个目标,抱定一个信念,就算没有支撑身体的双腿,人类同样可以登上梦想的巅峰。“你们所认为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明显。”我们从纳塔莉身上,更深刻地读懂了国际残奥会主席菲力普・克雷文在残奥会开幕式上说的这句话。
9月12日,中国轮椅橄榄球队球员在比赛后与美国队球员相互致意。 |
这又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七万名观众全体起立,几秒钟的沉寂后,海啸般的加油声欢呼声从观众席的各个角落爆发出来,包围了这位拼搏中的姑娘,她不再孤独。超越自我,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为生命中的勇者欢呼,是人们发自心底的祝福。
没有对手,她挑战的是自己,她要超越的也是自己。而这不正是我们从残奥会感受到的最具震撼力的生命体验吗?!
赛场内,人们一次次为残疾人运动员“身残志坚、奋勇争先”的可贵精神而喝彩;赛场外,人们也赞叹着其他领域残疾人在理想之光照耀下,奋力彰显的生命价值。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艺术家们,带给世界的是感动,是震撼。为了在舞台上呈现一段精彩的舞蹈,聋人失聪演员们要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修正姿势,只要有一个人的动作没到位,就得从头来过。他们用精湛的艺术、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向世界大声地说:有梦就去追求,追梦的生活是快乐的!
残奥会上有一群令人敬佩的人――残疾人志愿者。高位截瘫的董明告诉记者:“只要不断努力,残疾人也会成为很有用的人才。”原本不便的他们,用自己顽强的精神向人们传递着生命坚强的信念,诠释着人生的深刻涵义。
新疆石河子的残疾人火炬手艾山・乌守尔在传递奥运圣火时,毅然扔掉手中的拐杖,用自己仅剩的左腿一步步有力地向前跳行了几十米,完成自己的火炬接力,用行动具体而生动地演绎着奥林匹克的精髓。
左腿残疾的作家陆其国说,双脚到不了的地方,思想可以抵达。身体的残缺并不能阻碍对精神完美的追求,用残缺的肢体书写的生命篇章同样精彩,值得人们用心为之喝彩!
由心出发让隔阂不再
“为世界人权、为人类文明、为爱和尊严”,48年前,诞生于罗马的首届残奥会发出如是承诺,铿锵有力。
今天,当残奥健儿用不屈拼搏感动世界的时候,世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对残疾人平等地位和应有权利的重新认识,使我们不禁省察自身言行,深思肩头责任。
回眸残奥会期间,一幕幕场景令人感慨――
越来越多的记者学会了在采访轮椅上的肢残人时蹲下来,用平视的目光送去问候和微笑,降低的是高度,提升的是素养。
越来越多的观众习惯了静默地观看盲人选手比赛,适时适度地释放欢呼和掌声,减少的是干扰,增加的是体贴。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明白了在帮助残疾人之前要先征得其同意,尊重对方的选择,避免的是伤害,带来的是和谐。
一首跨越隔阂、自觉关爱的赞歌,就在这细微而贴心的变化中流淌而出。正如克雷文主席所言,“我们无法强迫人们改变对残疾人的态度,而是希望以积极的体验来影响他们。当他们亲身体会到残奥会带来的感动时,意识和行为就会自发改变。”
常年坐在轮椅上的奥运志愿者程纪勇记得,残奥会中的一个夜晚,他在街边跟很多健全人一起等出租车。一辆空车匆匆驶过,却又折回他身边停了下来。司机本已打算收工不再载客,但当看到程纪勇后,却自愿加了最后一班。残疾人艺术家邰丽华也被类似的礼遇故事感动着――“去医院看病,戴着大口罩的医生得知我是聋人,立刻摘下了口罩,用清晰的唇语跟我耐心交谈。”
关爱,见诸细节,始自内心。
今天的北京,正向“无障碍之城”的方向迈进,2835辆无障碍公交车,700多套语音提示交通信号灯,遍布街巷的坡道、盲道,增设了爬楼车、升降台的名胜景区,使其具备了接纳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残疾人游客的能力和胸怀。2010年前,全中国将建成100个“无障碍城市”。更令人欣慰的是,比“硬件无障碍”更为关键的“观念无障碍”,正在成为现实――
兼顾差异、残健共享的理念日益被大众所接受,在城市建设、产品开发等过程中,残疾人的需求被自然而然地考虑进去。
40余万残疾人陆续受邀走进故宫、前门大街、首都博物馆等处参观游览,享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空前繁荣。
在公交车站、公园入口,在一切需要排队的地方,人们自觉而真诚地为残疾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送上笑脸和叮咛,构成了温馨融洽的街头一景。
一丝丝积聚起来的感动,正在潜移默化地引发一场“爱心变革”――从关爱残疾人,进而用心去关注身边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爱温润彼此的心。公共场合,“您先走”、“您请坐”之类的礼让变多了;“需要帮忙吗?”之类的问话变多了;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微笑也变多了;一个微笑,一次搀扶,一声谢谢,爱就这样在人们中间传递,无论传递者还是接受者心中都充溢着快乐。关爱所有生命的理念,日益走进人们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向上向善的道德驱动力,使整个社会沐浴在持久的温暖与爱意之中。
由自我的世界走向共同的世界,由关注自身到关注他人的需求,发自内心的道德驱动力,树立起中国文明风貌的新地标,为社会播撒下一片光明。
9月15日,25岁的残疾人志愿者赵玉明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外的观众信息服务亭里为观众解答问题。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心手相牵看和谐满园
残奥会赛场如一方微缩的人生舞台,上演着一个个真善美的故事。其中一个,叫做“牵手”。
9月8日,盲人柔道女子57公斤级决赛开始,外国裁判牵着中国选手王丽静的手走进赛场,给了盲人姑娘方向和力量;同一天,男子柔道73公斤级预赛中,中国选手徐志林完胜带伤作战的对手阿利耶夫后,立即走过去握住他的手,搀扶他一路离开赛场。
9月9日,女子100米T11级决赛。率先冲过终点的中国盲女吴春苗,将金牌戴在了领跑员李佳雨颈上。因为,他牵着她的手在跑道上逐梦三年,“金牌里也有他的一份”。
9月17日,中国队在盲人足球决赛中负于巴西队,球员们痛哭失声。全队唯一的健全人――守门员夏征紧紧握住队友们的手,用手心的温暖替他们驱散心中的遗憾。
紧紧相牵的不只是双手,更是一颗颗真诚友善、无比信赖的心,是一份共享悲欢、共担风雨的光辉约定。透过这一双双手,我们看到了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超越阻隔的团结互助,也被残疾人彼此之间直抵内心的厚重关爱深深打动。
“你们来这里,是为了愉悦身心,结交朋友。”克雷文主席在残奥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不失为对这份人类美好情感的绝佳注脚。正因如此,中国游泳队全盲小伙子杨博尊每次登上领奖台前,都会把一句话送给其他选手:“我们不是对手,是永远的朋友。”
放眼赛场之外,我们发现了更多令人动容的“牵手”,听到了更多高昂美好的生命强音――
程纪勇、路蒙佳、赵玉明,三位坐在轮椅上的志愿者把忙碌的身影留在了鸟巢旁,留在了北京火热的奥运记忆里。奥运会、
残奥会期间,整个北京有1.2万名残疾人和他们一样,用自己的付出点亮了无数张快乐的笑脸。
李月、汪伊美、杨海涛……在举世瞩目的残奥会开、闭幕式上,近700名残疾人演员站在这神往已久的舞台上或歌或舞,用美丽的绽放将生命的温暖与友谊的可贵,传遍四方。
用声音为残疾人服务的“1+1”工作室、为盲人讲电影的“心目影院”、轮椅女教授创办的中国首家肌病专业网站……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携起手来,用滚烫的爱心与艰辛的努力,替饱受残疾之苦的同伴们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面对命运的挑战,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这些强者身上展现。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一个充满爱的、坚不可摧的集体。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残奥会,都寄托了中国人民对“和谐”的梦想:建设一个和谐社
会,共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在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里,我们分享同一片蓝天,追逐同一个梦想。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只有相互协助、彼此关爱,才能顺利渡过人生的一个个关口。
弘扬奥运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