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十年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008-09-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佳贵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伟大成就。国有企业普遍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成绩显著,国有资产的配置逐步优化,形成了一批在国际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企业集团,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民营企业得到了史无前例的

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正在成长中进行转型升级。我国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回顾企业改革30年的历程,总结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重视:

把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非国有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使之齐头并进

我国的企业改革是在两条战线上展开的:一条是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单纯作为国家计划的执行者和生产单位的国有国营企业,逐步改革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中包括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另一条是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即鼓励集体、私营、股份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不仅缩短了国有经济战线,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提高了国有经济的素质,而且为非国有企业的发展让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不仅繁荣了经济,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对国有企业形成了强大压力,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在我国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3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取得了很大成效。一方面,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资产的配置更加优化,国有企业的数量大大减少,但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有经济的活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工业领域的国有企业为例,2006年同1978年相比,虽然企业数量仅为1978年的29.8%,但是总产值增长了29.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8.3倍;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以中央企业为例,目前,中央企业承担着中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全国的75%。

就非国有企业的改革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非国有经济中的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非国有经济已占GDP的65%,占城镇就业人数比重的77.3%,占全部税收的78.6%,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总量上看,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2006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为31.6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占31.2%,集体、私人、股份制企业占37.2%,外资企业占31.6%。

将改革的目标确定为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都是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执行者,是单纯的生产单位。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坚持市场取向。就企业改革来说,就是逐步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直接控制,特别是减少对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并把对企业的扩权让利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结合起来,逐步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后,使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更加清晰,即通过公司化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而且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国家不再对企业进行直接控制,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变化,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实行渐进式改革模式,统筹规划,逐步推进

我国的企业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模式。企业改革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远目标,在改革过程中注意统筹规划,使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紧密衔接起来。对于把握不大的改革,先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无论是扩权让利、建立经济责任制、实行利税分开、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还是三年脱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的都是从点到面,“点”、“面”紧密结合,逐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模式。例如,扩权让利的改革是1978年10月在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六家企业率先进行的。在此基础上,1979年5月国家经贸委等六个部门在京、津、沪三地选择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等8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后来这一改革逐步在全国推开。再如承包制,也是先在企业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向全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也是如此,国家先是选择了100户不同类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试点,然后总结经验,不断扩大范围,最终在全国推行。沿着这种路径、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改革,保证了改革的稳步前进,避免了出现大的失误和挫折,减少了社会的震荡,降低了改革的成本。

处理好企业改革和其他改革的关系,以企业改革和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城市改革是以推进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来展开的,但企业改革不可能孤军突进,需要其他改革的配套实施。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我国逐步进行了计划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的改革,这些体制不断变革、更新,并与企业制度一起,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并在改革中使这些制度不断完善。

把企业改革与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企业改革只能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供前提条件,企业是否能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健全的企业经营机制,还必须依靠企业自身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实际上,在我国企业改革推进过程中,除了进行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外,企业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例如,调整好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处理好母子公司关系,实现有控制的分权;加强核心竞争力培育,加强战略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和营销管理工作;加快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等等。只有在企业改制的同时,把这些管理工作认认真真做好,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既依靠中央政府的权威,又尊重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首创精神

我国的企业改革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由中央政府明确改革方向,地方政府贯彻执行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即地方政府、企业进行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和试点,得到中央政府的肯定后,再逐步推广到全国。在“上下互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首创精神对中国企业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扩权让利的试点首先就是由当时四川省6家企业开始的,放开搞活小型企业的改革经验,少数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的经验,也都是先由地方和企业创造的。这些改革经验对我国的企业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在企业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家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们不少人是改革的先行者,对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改革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从过去单纯的生产管理者转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企业家推进了改革,改革又培养造就了大批企业家。他们既是推进我国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骨干力量,又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的重要体现。

在总结企业改革30年经验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充分肯定我国理论工作者做出的贡献。他们提出的理论见解、政策建议,对推动企业改革的开展和不断深化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巩固和发展企业改革的成果

企业改革的基本立足点是确立企业作为民事法律的主体地位和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国家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借鉴国外的一般做法,把他们上升为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企业的权力、义务和责任,规范企业的行为。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公司法》、《中外合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企业破产法》、《证券法》、《反垄断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并适时进行了修订。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许多行政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巩固了改革的成果,促进了改革的深化。

中国的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改革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改革的任务还很重。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不少企业的治理结构还不规范,分配制度也还不科学、合理,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核心技术还很少,国际化经营还刚刚起步,国际竞争力还很弱;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垄断行业的改革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它们的升级转型还刚刚开始。对我国30年的企业改革进行总结,一方面可以坚定我们继续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更应认识到今后深化企业改革的任务依然很重,必须加倍努力,决不能有任何松懈。(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