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再现历史 铭刻永恒

2008-09-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谭浩 我有话说

4个多月前的那日,特大地震,举世震惊。

4个多月后的今天,又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从9月20日开始,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开始演绎着一幕“爱的礼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

每一张照片的背后,总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件实物之中,都蕴含着浓浓的深情。

震撼

步入展厅,一段惊心动魄的大屏幕录像回放,把观众又重新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的那个下午――

山体垮塌,让原本的青山绿水变得一片荒凉;无数的高楼、村庄被夷为废墟,碎石纷飞、无处躲避。青川在震颤,北川在滑坡,都江堰的楼房已然倒塌……

汶川8.0级地震重灾区的巨型沙盘,详细展现了重灾区地形地貌:主要受灾居民点(市、县、乡镇);震后干线公路交通中断程度;大型滑坡崩塌体分布;河流及大型堰塞湖分布(点);地震断层破裂带分布……

社会各界群众闻讯而来观展,有的带着孩子,有的陪同老人。展厅里,每个人都放慢了脚步,在“天摇地动”之中,感人至深的照片、实物或是艺术作品唤起了每一位观众不灭的记忆。

这是一组地震前后北川县城的照片:震前的北川县城,青山绿水,风景如画;震后的北川县城,房屋损毁殆尽,大片街区被山体滑坡掩埋。

“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

在展厅“坚强领导心系人民”“争分夺秒全力营救”部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座座雕塑,又仿佛让观众看到了那场紧急动员――人民子弟兵紧急驰援;公安民警立即出动;医疗和科技人员奔赴灾区;新闻记者快速反应。

这是一支战士们夜间开进时使用的手电筒。震后的夜色漆黑如墨,正是这一点点微弱的光亮照亮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也让在黑暗中绝望无助的受灾群众看到了希望。

这是一支官兵们在开进途中处理紧急情况时使用的哨子。震后的大山里,风声、雨声、雷电声、巨石滚落声、山体滑坡声,淹没了战士的呼喊声,唯有尖锐的哨音能传达不同的指令。

这是一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在前线使用的海事卫星电话。在灾区一线到处活跃着记者们的身影,他们源源不断把救援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

这是一张公安特警突进灾区的照片。5月13日,重庆217名公安特警紧急行进400余公里抵达北川县,是全国最早进入灾区的公安特警队伍。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把抗震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立即作出部署,迅速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建立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开展了一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

解说员铿锵有力地告诉观众――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根本保证。

救援

灾难是历史,也是舞台。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最美好、最善良的感情和品格得以发扬和升华。

展厅“争分夺秒全力营救”“八方支援共克时艰”部分,展出了震后迅速掀起救灾赈灾的全民热潮――万众捐助,千里驰援,为灾区加紧生产和运送救灾物资,为灾区增援医疗防疫、消防治安、心理卫生等各种救援力量。

有照片为证:5月15日,济南军区某部官兵在彭州市白鹿镇救出16位老人,并翻越6座大山、趟过3次急流,将他们送到安全地带。

有实物为证:“手电筒、放大镜、五号针头”,就是依靠这几样陈列的物品,济南军区总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利用这几样普通的工具,为63名受灾群众成功取出了眼中的异物。

有感谢信为证:被救的美国游客特里・库帕和罗伯特・里特瓦克,在战士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封感谢信:“我们从心底感谢中国人民和中国军人,感谢你们给我们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感谢中国政府帮助我们这些美国和英国公民平安回家。感谢中国的急救人员,还有这些英勇的飞行员。”

……

展厅中,画面无声,却深深敲击着观众的心灵;实物无语,却久久印刻在观众的脑海――“根据胡主席5月16日‘进村入户’的指示,9万余名救援部队官兵迅速向偏远山寨挺进,深入近300个乡镇、2500多个行政村和近万个自然村,展开生命大搜救。”照片下配发的说明,诉说着那一个个难以磨灭的日日夜夜。“决战唐家山”的声电模拟场景,回放了数百支、几万人的专业抢修队伍,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的危险,在峡谷密林中开辟通道,在崇山峻岭间抢修线路,在堰塞湖上排险泄洪……“用最快速度恢复了通信、电力、交通,构筑了灾区人民的生命线。”解说员深情地道出了分秒必争,昼夜奋战的故事。

被山间滚落岩石砸扁的军用水壶;医疗队员们的战地日记;重达30多公斤的医生背囊……太多的展品让观众用心灵感知灾难,用泪水表达震撼,虽然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语言和方式却都在进行爱的传递。

一件军衣上绣的“共产党勒么(万岁)!”和“金珠玛米勒么!”,表达的是百姓对救援官兵的感激之情。这是平武县泗耳乡藏族大妈给济南军区某部营长王海涛缝补迷彩服时,在衣背上用红黄蓝白粉五种颜色绣上的祝福和感谢。

分散的被集中起来,弱小的被强化起来,潜在的被激发和培育出来,如此汇成的就是遍及全国、震惊世界的如潮大爱。

希望

展厅中陈列的照片和实物,蕴含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动,观众无不感慨:这是一种怎样的民族精神!

一位老师,用肩膀死死扛住垮塌变形的教室门框,46个学生从他臂下穿过。最后关头,他还奋力推出2名学生,自己却牺牲了。这件“人民教师”的雕塑,是依据北川中学物理教师张家春的事迹创作的。

在展厅“临危不惧奋起自救”“伟大精神不竭动力”部分,观众看到了灾区各族群众在危难时刻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等不靠、守望相助,以非凡的坚强意志投身抗震救灾,表现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

这还是一组照片――

按照母亲张瑞玲的遗愿,女儿将母亲生前一个月的工资1412.5元作为“特殊党费”交给组织。

上海退休女教师沈翠英将自己在市中心一套住房拍卖后所得的450万元,全部捐献给四川灾区。

山东省莒县洛河镇东皂湖村的10位农民,开着农用三轮车,带着煎饼、蒜薹,历尽艰险,去四川灾区救灾。

在澳大利亚悉尼,一位华裔老人在捐款时为受灾同胞失声痛哭。

……

无法不为之动容!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大家都视灾区群众为亲人,视支援灾区为己任,努力为灾区尽一分心、出一分力,以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汇聚了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希望就在此刻燃起――

在一幅幅如花园般的恢复重建民宅设计效果图前,解说员的话语让观众心怀无尽憧憬:“这是城乡居民住房建设数据,这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这是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数据,这是学校建设数据。”

一组组数据佐证着这样一段文字: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

大型景观《恢复生产、生活》栩栩如生,让我们感受到了蔚蓝的气息。在展厅“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部分,一张照片让人感到格外亲切:“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总装备部援建的绵阳八一帐篷学校里和孩子们一起唱《真心英雄》,勉励他们热爱生活、学习科学、报效祖国。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再现的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激励的是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

“这是我国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荣获的部分金牌。”解说员的提醒让观众意识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经历过一次重大灾难,就像沉过水的木、淬过火的钢,必然会在品质上得到重大提升。

眼眶,再一次为之湿润。(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