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8个城市以各种活动拉开了首届中国城市公交周的帷幕。9月16日―9月22日,这些城市出台各种畅行措施,鼓励市民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当地官员也带头参与绿色出行。
当前我国城市交通“少米”现状堪忧。据报道,炎炎烈日,上海许多公交车辆在离站点很远处便停车上下客,为此乘客要盯着“
究其原因,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频繁,运输压力沉重;与机动车增速相比,人均道路面积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增长不少,但运营速度不断下降;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均出现了全面的萎缩。眼下,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职能部门转变管理理念,以人为本,主动承担责任,改善公共交通环境。
不妨看看国外的突围之举:为了更好开展“无车日”活动,在布鲁塞尔免费使用公交系统或租用自行车;为了鼓励市民更加频繁地使用公共交通,日本大阪推行“购物积分”得到车费抵免的优惠;为了避免公交迂回路线和候车时间长,新加坡集中规划巴士网络,“策划”出以民为本的巴士路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车日”固然是个好创意,但我觉得更要多从长远性和常态性的角度思考,切实从管理体制机制下功夫,从严格执法上下功夫,使“一日无车”改最大可能变成“日日畅行”。令人欣慰的是,当前一些城市在交通体系的完善方面做出实效,如上海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出纯电动公交路线,同时大力推进地面公交专用道和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深圳交通部门首次向市民公布了今年启动的“快速公交-干线公交-支线公交”三层次公交网络规划,并听取市民意见。但综观这些年的“无车日”,大部分城市重宣传,少配套设施的跟进;启动活动的职能部门热情高涨,“无车日”实效难尽人意;群众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满意指数难以上扬。
期待更多以人为本的便民交通措施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