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攻坚破难中创造辉煌

2008-10-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30年的坎坷曲折,风风雨雨都铭刻在心;30年的沧桑巨变,点点滴滴也弥足珍贵。

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的第二天――上海北郊的一片海滩上打下了宝钢第一块基石。1980年,全国银行个人储蓄共180亿元,上海市当时全部的固定资产只有400亿元,而国家建设宝钢要用300亿元。

2003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成为世界第一

;此后一年,已经成为中国钢铁工业支柱的宝钢,代表中国23家大型钢厂坐到了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桌前。

2007年,宝钢公司实现钢产量2858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27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40亿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宝钢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产物;宝钢的成功,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真实写照。

30年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殚精竭虑,攻坚破难,对国企改革与发展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不断地进行着体制突破和理论创新;

30年来,国有企业遇到过挫折,经历过阵痛,艰难的突围,矢志不渝地沿着改革的航线破浪前行,不断地发展壮大,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实现了跨越式地发展;

30年来,国企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完美的求解和最有力的印证。

探索中前行成为真正的领跑者

顺着历史的轨迹寻找国企改革的线索,不难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的主体。

1978年10月,四川省宁江机床厂等6家企业实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允许企业在完成计划指标外提留少量利润。这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改变,在当时无疑是一次“破冰”之举。此后将近15年的时间里,又先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增强了企业活力,企业完成了进入市场的热身准备。

十六大之前的10年,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阶段最艰难的岁月。特别是1998年,2/3以上国企亏损,全国国有企业加起来的利润才213.7亿元――今天,中央企业一个月就将近1000亿元的利润。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诸多矛盾在改革的深化进程中暴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国有企业实施改革脱困3年攻坚。通过债转股、技改贴息、政策性关闭破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最终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整体扭亏为盈,为国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然而,困扰国企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得到破解。十六大以后,企业和政府逐渐意识到,政企不分、多头管理、出资人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等问题,制约着国企改革发展,国有企业“五龙治水”式的管理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2003年,国资委成立,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确定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经过5年的努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新体制的创新使国有企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封闭走向市场,从僵化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先进,在漫长的探索中前行,国企改革之路走得坚定。它每一项新政策的推出无不依据当时现实环境而设计,却又不约而同地与制度变迁的客观运行规律相契合。

不辱使命奏响改革最强音

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为国企改革向深层次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开拓了国企改革的新局面。

――国企公司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目前半数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一批国有企业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面超过90%,中央企业下属子企业大部分实施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联合重组积极推进。中央企业整体重组步伐加快,从2002年到2007年,99家央企进行了49次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到149家。中央企业内部主业重组和非主营业务分离重组工作加紧推进,既整合了资源,又减少了重复建设。国企政策性关闭破产、分离企业办社会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有序实施。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129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233.8万人。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国有企业积极加快科技研发攻关,开发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2004-2007年,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从611.6亿元提高到1773.5亿元,年均增长42.6%。在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奖项和创新型企业试点中,国有企业均占有较大比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奥运场馆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凝聚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和“歼十飞机”工程等更成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典范。

锐意进取交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提到“东风”,那是几代中国人心中响当当的品牌。在改革开放春风中,始建于1969年的东风汽车公司如鲜花般绽放。1978年,东风汽车产销量为4400辆;到2007年,东风公司销售汽车达到113.7万辆,增长了255倍;销售收入由1.6亿元增长到1648亿元,增加了1030倍。从1978年起,累计上缴利税652.2亿元,是国家投资16.9亿元的38.6倍,等于为国家赚回了当初投资的38个“二汽”。

不只东风,2007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上千亿元的有44家,销售收入上千亿元的有27家,利润总额上百亿元的达到19家。

一个国家要富强,没有一批强企不行;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和平发展,没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不行。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众多的国有企业不但是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在国际上也是声名远播,功绩赫赫:

在建筑行业,过去中国企业只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如今,20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之一的香港新机场,世界最高钢筋混凝土建筑俄罗斯联邦大厦,非盟会议中心,泰国拉玛八士皇大桥……这些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无不出自中国建筑企业的巧手匠心;

在煤炭行业,中国神华和中煤能源两家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神华集团2007年煤炭产量超过2亿吨,销量超过2.6亿吨,均居世界第一,其百万吨死亡率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航运业,中远集团船队规模居世界第二,经济效益在全球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造船业,中船集团、中船重工2007年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均居世界前列;

……

2002年到2007年五年里,中央企业平均每年资产总额增加1.5万亿元,销售收入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增加1500亿元,上缴税金增加1000亿元,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