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顶天立地”:南工大竞争力的源泉

2008-10-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徐少亚 我有话说

编者按术业有专攻,大学也不例外。有的高校属研究型,有的属教学型,而南京工业大学既重视科研,又重视教学,两者得兼。在科研上,高端的项目瞄准科技前沿向上“顶天”,接轨社会市场需求的项目向下“立地”。在教学上,有的高校是将人才送到企业,南京工业大学则自建创新平台把企

业请进来,人才既是学校科研的主体,也是企业创新的参与者。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该校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各高校学习借鉴。

江苏众多高校中,南京工业大学以其高水准的科研水平和先进的办学模式,被誉为“南工大”现象。是什么使这所既非国家“985”高校,也非“211”高校的百年老校具备了如此强大的竞争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欧阳平凯给出了四个字―――“顶天立地”:“要在科研上顶天立地,就要在创新上‘育种育苗’,依托市场‘蓄水养鱼’,这就是我们竞争力的源泉。”

“顶天”与“立地”

高校科研工作如何持续发展,一直是政府、企业和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点,南京工业大学提出:向上要“顶天”,即瞄准科技前沿,向下要“立地”,即接轨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欧阳平凯校长告诉我们:“一所研究型大学,竞争力就在于科研的‘顶天立地’。”

说起“顶天”,那是南京工业大学的骄傲。2008年,该校成为江苏地方高校中唯一一所拥有3项“国”字头的高校,即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学科。该校共拥有国家“973计划”项目6项、军工“973计划”项目1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该校便开展了可再生资源的创新研究,学科带头人欧阳平凯院士提出“工业生物技术”的概念,致力于将生物技术引入工业产品生产领域,主持有关前沿科学问题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创建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的20多项专利技术已在社会企业得到应用。“工业生物技术”也已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南京工业大学与企业和市场需要紧密联系的“立地”选题也是逐年攀升。目前,该校接受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经费已占横向经费的90%左右,企业委托的横向经费5年增长了3.5倍。因为找对了市场定位,该校数控技术课题组与南京高齿、宝钢集团、瓦轴集团、山推股份等国内机械制造著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数控技术的4项专利均在企业应用,仅今年上半年,该课题组获得的科研经费就有近5千万元。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南京工业大学因时而动,紧急召开节能减排工作会并对相关学科进行重新整合,成立了环境学院和能源学院,还启动了包括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学品、生物材料、太阳能热发电等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力争在资源、能源与环境瓶颈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育种”与“育苗”

在科研上顶天立地,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它靠的不是短时间的攻坚作战,而是以扎实的科研实力为基础,走特色创新之路。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教授告诉记者:“我们要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育种’与‘育苗’发展之路,要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必须突破常规发展思路,以特色和实力取胜。”

2003年,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一园两区”的大学科技园。该校在南京浦口区搭建产业化平台,用302亩地建设了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产业基地,将其用于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辐射,现在该产业园已经成为孕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苗圃”,浦口区政府更把科技创业中心设立在了产业园内。

此外,该校划出了一个校区,将之整体定位于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创新区,组织开展生物科学、新材料、清洁能源新技术、先进制造、绿色建筑、电子信息等领域项目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孕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种子”。

为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和科技成果快速有效转化开辟绿色通道,南京工业大学出台了科技成果及科研结余经费入股企业的有关规定,科技成果入股的70%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结余经费入股的80%股权归教师所有。这一措施调动了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实现了多方共赢。该校徐南平院士领衔创办的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陶瓷膜生产基地,率先形成了我国陶瓷膜新产业,其资产增值了数十倍,对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校乔旭教授以5项专利技术与江苏海通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南通市天时化工有限公司,建成了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的8000吨/年苯甲醛、4000吨/年氯代环己烷生产装置。年产值与销售达到1.8亿元,年利税2000多万元,成为国内苯甲醛等产品市场的主导者。此外,该校应汉杰教授2006年创建专门研发医药中间体的同凯兆业生物技术公司,去年产品销售额已突破2000万元,也是教授自主创业的典范。

“蓄水”与“养鱼”

近几年,当许多政府部门、企业还在千方百计推动和邀请高校参与经济建设的时候,南工大却打破常规邀请企业进驻大学。用欧阳平凯校长的话说,就是通过自己的资源管理去“蓄水”,使一批企业在水中“养鱼”,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使得该校“产学研”结合更具优势。

“企业研发过程中缺少的设备、人才、环境,正是学校所具备的优势。让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到高校,还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为其服务,企业省心学校省钱,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本着这样的发展思路,南京工业大学鼓励企业将其技术中心建到学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主体的同时,也真正成为了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从而构建起具有南工大特色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南工大特色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已有35家企业以这种模式与南工大合作建立了研发中心。2002年,常州广成新型塑料有限公司与南工大合作成立技术开发中心,该校黄培教授为企业技术研发“打工”,经过3年合作开发,“热塑性聚酰亚胺树脂”产品问世,目前产值超过两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这些研发中心已陆续研发出近百个项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南工大也因企业研发中心的进驻而受益良多。

在深入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后,南工大又找到了一个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新渠道:工业设计。从实验室走出来的科技成果要真正成为工厂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工业设计,就是把技术成果做成成套设备和工艺包,让企业拿来就可以依葫芦画瓢生产出产品,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对于技术成果能否成功转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据悉,目前南工大已经在该校虹桥校区改建了2幢共1.6万平方米的大楼作为工程设计专业中心,以吸引省内外人才和企业入驻,在教授们研发的同时就介入工业设计,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配套服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